[发明专利]有轨电车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62281.8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04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马凯;刘持军;孙珉堂;周家林;王树才;粘世昌;陈源伟;肖云鹏;孙晓晨;盛文刚;李曙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G5/02 | 分类号: | B61G5/02;B61F9/00;B61C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周永刚 |
地址: | 26611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框架 车厢连接 安装座 连接板组件 导向装置 动力车厢 减震气囊 连杆组件 固定座 连接板 连接杆 曲线通过 导向轮 上端部 扩宽 转弯 车轮 车厢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轨电车,包括两个动力车厢、中间车厢和车厢连接机构,动力车厢通过车厢连接机构与中间车厢连接;车厢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框架和导向装置,连接框架的上部设置有连杆组件,连接框架的下部设置有连接板组件,连接框架两侧的中部还设置有固定座;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连接板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导向装置包括安装座、车轮和导向轮,安装座的上端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减震气囊;连接框架设置在安装座上,减震气囊与对应的固定座连接。实现缩小有轨电车的转弯半径以提高曲线通过能力,扩宽其使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车辆,尤其涉及一种有轨电车。
背景技术
城市交通运输,所采用的交通工具分为有轨和无轨车辆。针对有轨电车而言,其运行时,则沿着地面铺设的导轨行驶。有轨电车通常设置有多个车厢,其中,车厢的底部通常配置有转向架,而转向架根据是否有动力驱动,又分为动力转向架和非动力转向架;而对于相邻的两节车厢而言,则通常通过车钩等连接部件铰接连接。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车辆的转弯半径较大(一般在25m以上),这便导致轨电车在建设和运行上存在很大的地域局限,应用范围较窄。如何设计一种减小转弯半径以扩宽使用范围的有轨电车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轨电车,实现缩小有轨电车的转弯半径以提高曲线通过能力,扩宽其使用范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有轨电车,包括两个动力车厢、中间车厢和车厢连接机构;其中,所述动力车厢的底部设置有动力轮;所述动力车厢通过所述车厢连接机构与所述中间车厢连接;
所述车厢连接机构包括连接框架和导向装置,所述连接框架的上部设置有连杆组件,所述连接框架的下部设置有连接板组件,所述连接框架两侧的中部还设置有固定座; 所述连杆组件包括铰接在所述动力车厢和所述连接框架之间的第一连接杆、以及铰接在所述中间车厢和所述连接框架之间的第二连接杆;所述连接板组件包括铰接在所述动力车厢和所述连接框架之间的第一连接板、以及铰接在所述中间车厢和所述连接框架之间的第二连接板;
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安装座、车轮和导向轮,所述安装座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所述车轮,所述安装座的前后端部分别设置有所述导向轮,所述安装座的上端部两侧分别设置有减震气囊;所述连接框架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减震气囊与对应的所述固定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杆沿所述动力车厢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框架的上部设置有朝向所述动力车厢方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板,所述动力车厢设置有朝向所述连接框架方向延伸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连接杆铰接在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框架的上部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连接框架的下部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转轴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转轴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轴上设置有两根所述第二连接杆。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装置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轮座、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铰接在一起,所述轮座的两侧分别铰接有所述第一连杆,所述导向轮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轮座上,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安装座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轮座上还设置有轨道清障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清障部件为清障滑块,所述清障滑块上开设有与导轨外部轮廓匹配的凹槽。
本发明提供的有轨电车,动力车厢与中间车厢之间通过车厢连接机构连接在一起,而车厢连接机构则配置有车轮和导向轮进行支撑和导向,车轮和导向轮位于中间车厢与动力车厢之间形成的连接部位,在转向时,相邻车厢之间将围绕车厢连接机构的连接框架转动,车辆的转弯半径较小,曲线段的车辆扫略面积较小,以扩宽使用范围。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22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