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激光投射模组及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55256.7 | 申请日: | 2019-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49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望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S5/022 | 分类号: | H01S5/0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翟乃霞;刘昕 |
地址: | 523857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光 投射 模组 终端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激光投射模组,其包括基座、激光芯片、光学元件和第一导线,所述基座具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开口,所述激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朝向所述开口的底壁上,所述光学元件安装于所述开口,所述光学元件上设置有线路层,所述激光芯片、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线路层依次串联。本发明还公开一种终端设备。上述方案能解决目前的激光投射模组的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激光投射模组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终端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采用3D识别技术,3D识别技术能够实现对用户人脸的识别。3D识别技术的核心在于测出深度信息,然后与已获取的2D平面图像信息融合得到3D图像。当前,3D识别技术有结构光技术、飞行时间测距技术、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等。无论哪种技术,在识别的过程中均需要投射光源。激光由于准直性较好、方向性较好、能量较高等优势,成为3D识别技术中投射光源的首选。
但是,激光由于能量较高,因此在直接照射皮肤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基于此,目前的终端设备的激光投射模组通常包括光学元件,光学元件会将激光的能量扩散,从而能够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终端设备有可能会发生磕碰、摔落等情况,进而较容易导致光学元件破碎,此种情况下,光学元件对激光的作用消失,激光会直接投射到皮肤上。为了解决此问题,生产厂商通常会在光学元件上设置连接线路,连接线路作为构成激光发射模组的供电回路的一部分,当光学元件发生破碎时,连接线路也会随之断裂,进而导致供电回路发生断路,最终停止激光芯片的激光发射,进而能够避免光学元件碎裂导致激光对人体的伤害。
目前通常在激光投射模组的基座的侧壁上制作衔接线路,从而实现光学元件上的连接线路与激光芯片之间形成供电回路。但是,在基座的侧壁制作连接线路,存在制作工作复杂的问题,这无疑会导致激光投射模组的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一种激光投射模组,以解决目前的激光投射模组的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激光投射模组,包括基座、激光芯片、光学元件和第一导线,所述基座具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开口,所述激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朝向所述开口的底壁上,所述光学元件安装于所述开口,所述光学元件上设置有线路层,所述激光芯片、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线路层依次串联。
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上文所述的激光投射模组。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激光投射模组中,激光芯片与线路层之间通过第一导线进行电连接,而且激光芯片、第一导线和线路层依次串联,在光学元件发生断裂时,线路层会发生断开,进而能够使得激光芯片所在的供电回路发生断路,最终能够停止激光芯片继续发射激光,达到防止激光对人体的伤害。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基座的侧壁设置导电层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激光投射模组中,可以直接采用第一导线实现激光芯片和线路层之间的连接,此种方式无需复杂的工艺,有利于降低激光投射模组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激光投射模组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激光投射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激光投射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和图6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两种结构的光学元件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552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