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51792.X | 申请日: | 2019-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42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熊静;郭丽莉;王祺;惠霂霖;李书鹏;陈有鑑;何玮淑;宋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7/12 | 分类号: | C09K17/12;C09K101/00;C09K10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10001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良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土壤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改良剂包括改性蛭石、改性生物炭和改性海泡石,该改良剂组分简单、吸附效果好,可以使土壤的pH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可有效降低土壤pH变化幅度,且通过三种材料的复配,可以达到镉砷复合污染的综合修复,同时不影响土壤肥力,其中,改性蛭石具有较高的pH缓冲性,能够减缓海泡石易使土壤的pH值升高、铁改性生物炭易使土壤pH值降低的问题;生物炭官能团丰富,铁改性生物炭对砷有较好的固化稳定化作用;海泡石为平行晶层构成的链状过渡型结构,相邻晶层相间排列,形成微孔通道,有极强的吸附、脱色和分散等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污染以无机型为主,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数的82.8%。造成无机污染的主要物质为镉、镍、砷、铜、汞、铅、铬和锌,该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4.8%、2.7%、2.1%、1.6%、1.5%、1.1%和0.9%,其污染物组成类型通常表现为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镉和砷复合污染是最为典型和广泛的类型。
土壤中的镉和砷可通过食物链和生态链的传递、积累和放大,威胁着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镉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为10-30年,很少量的镉进入人体可对肾、肺、肝、脑、血液及免疫系统产生损伤,并具有较强的致突变性;人体长期接触砷会导致肺损伤、皮肤病或心血管病,进一步引起皮肤癌、膀胱癌、肝癌和肺癌的发生。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镉砷复合污染土壤的治理成为保证我国粮食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策略。
镉砷复合污染常用的修复技术包括工程措施、电动修复、化学淋洗、化学钝化、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工程措施包括深耕法、客土法和换土法。这类方法修复效果显著,不受土壤性质所限制,但工程量大。电动修复法具有修复速度较快,成本较低,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小,但仅适用于小范围的黏质土壤。化学淋洗法受土壤质地、淋洗剂种类和水源等因素的制约,并且该技术主要适用于较疏松、易渗透的砂砾土壤。植物修复方法虽然可通过超富集植物吸收较高含量的重金属,但绝大多数植物都存在生长慢、生物量小,且大多数为莲座生长等问题,很难进行机械操作。微生物修复方法因微生物的生物体很小,吸收量较少,专一性较强等因素,难以实现在大面积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广泛应用。化学钝化技术,即在土壤中添加改良剂,该方法具有投入低、修复快速、操作简单、不受土壤类型制约的特点,容易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大面积、高效率和低成本修复,因此成为镉砷复合污染修复常用的技术手段。
在实际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表现为复合污染,使用单一的改良剂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尤其是由于镉和砷两种元素化学性质及存在形态上的差异,在治理过程中存在拮抗效应,治理镉污染土壤的改良剂不适用于砷的治理,同时治理砷污染土壤的改良剂不适用于镉的治理。
中国专利文献CN104941583A,公开了一种镉砷吸附材料、制备方法及用途,该方法包括,将生物质粉碎,在限氧或无氧条件下迅速升温至500℃后,热裂解至完全炭化,自然冷却至室温,粉碎,获得吸附材料前体,然后将吸附材料前体与铁盐溶液混合反应后制得镉砷吸附材料,但是在该制备方法中,土壤的pH不能得到控制,易变化,修复效果不稳定,且修复后的土壤pH变化幅度较大也会影响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产量、品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改良剂的组分复杂、成本高、对镉砷吸附效果差且改良剂的添加会导致土壤pH值变化幅度大等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镉砷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改良剂,以质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改性蛭石 40-60份;
改性生物炭 20-3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517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