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重构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的薄互储层描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41985.7 | 申请日: | 2019-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29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曲全工;杜玉山;张欣;崔晓朵;吴志华;王筱文;乌洪翠;张德武;庄绪超;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30 | 分类号: | G01V1/3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构砂 地震 描述 目标 薄互储层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重构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的薄互储层描述方法,该以重构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的薄互储层描述方法包括:步骤1,进行砂层组顶底面精细地震构造解释;步骤2,应用地震手段,生成多种地震属性体;步骤3,分析各种地震属性与砂地比和净毛比的相关性,并确定这种相关性是否有分区性,再在各分区内,选出相关性高的地震属性用于后续研究;步骤4,按步骤3的分区,分别进行砂地比重构,并计算重构的砂地比和净毛比与优选的地震属性的相关性,并给出线性公式;步骤5,制作优选出的地震属性平面图,并用步骤4的公式将地震属性平面图转化为重构砂地比或净毛比平面分布图;步骤6,用重构的砂地比和净毛比平面图衍生出砂地比和净毛比平面图。该以重构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的薄互储层描述方法以重构的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使得重构的砂地比与地震属性间获得较高的相似性,从而有效的描述了薄互储层的展布规律,且这一规律可以有效指导勘探开发实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与天然气工业领域中,特别是涉及到一种以重构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的薄互储层描述方法。
背景技术
薄互储层具有单层薄,泥岩隔层也薄(单层厚度均小于地震时间和波形可分辨),储层分布井段长的特点。在胜利油区,多种沉积类型会表现出薄互储层特征,如滩坝砂、浊积岩等等,这类油藏目前开发程度低,分布广泛,是胜利油田今后增储上产的重要阵地。目前层出不穷的储层描述方法多是从地震方法上做文章,如地震反演、属性提取、神经网络等,这些方法均是以地震可分辨的单储层或地震可分辨的储层和泥岩隔层共同形成的包络为描述目标开展的,而本专利方法所描述的薄互储层形不成地震可分辨的储层包络,通常地震描述方法无法有效描述该类储层,另外,也有出现的以砂地比为描述目标的薄互储层描述方法,其针对的描述目标——砂地比指的是井点储层厚度与地层厚度之比,不含岩性信息,而地震信息是包罗广泛的综合响应,所以二者之间在内涵上不对等;另外,研究方法也主要放在地震技术的改进,难度大、工作量大,地震与地质认识的相关性不易提高。本此提出的以重构储层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的薄互储层描述方法,从地质与地震两个方向相互迎合,使重构的砂地比与井旁道地震属性能较简单、容易的达到较高的相关性。
技术调研表明,目前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重点均放在地震方法上面,很少放在储层这一被描述对象上,有的也只是对储层砂地比的描述,检索到的相关文献有两篇:一篇是2014年岩性油气藏上发表的《地震多属性融合技术在贝尔凹陷储层预测中的应用》,方法是用地震分行技术划分出沉积不同特征区域,针对不同区域,应用地震多属性、神经网络等技术融合优选,使地震融合结果与砂地比的相关性大幅度提高,有效预测了储层砂地比平面展布。但其前提是在一个地震调谐厚度内讨论问题。第二篇是:2016年地球物理勘探杂志上的《井震联合薄储层沉积微相表征实例研究》,方法是优选储层砂地比作为沉积微相的敏感参数,再用多种地震方法对组合地震属性进行优选,利用井点储层的目标参数砂地比与井旁道敏感地震属性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最后得出砂地比平面分布图,进而得出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以上检索到的两种相关的文献,均是把砂地比作为地震描述目标,而砂地比仅反应了储层纵向上的厚度属性,没有岩性信息,而地震属性不论是单一的还是组合的,都不仅有体积属性还有岩性属性包容在里面,而且两种属性是无法剥离的,所以寻求二者的相关性,仅从地震方面单方面入手,是不够的,对砂地比进行重构,寻求二者的高相关性,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以重构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的薄互储层描述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重构的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使得重构的砂地比与地震属性间获得较高的相似性,从而有效的描述了薄互储层的展布规律的以重构砂地比为地震描述目标的薄互储层描述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19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