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吹塑用聚丙烯组合物、聚丙烯薄膜以及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341029.9 | 申请日: | 2019-04-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90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 发明(设计)人: | 郭鹏;吕明福;徐耀辉;张师军;解娜;毕福勇;权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8L23/14 | 分类号: | C08L23/14;C08L23/20;C08L79/00;C08L9/06;C08K13/02;C08K3/30;C08K3/36;C08K5/134;C08K5/526;C08L35/00;C08L9/02;C08K5/098;C08K3/26;C08L8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吹塑用 聚丙烯 组合 薄膜 以及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吹塑哑光聚丙烯薄膜领域,公开了吹塑用聚丙烯组合物、聚丙烯薄膜以及制备方法。该组合物含有100重量份的抗冲聚丙烯,0.05‑0.5重量份的复合抗氧剂,0.25‑10重量份的混合烯烃‑马来酸酐共聚微球,和0.05‑2重量份的胍盐复合抗菌剂;其中,混合烯烃‑马来酸酐共聚微球的粒径为0.05‑2μm。本发明可以吹塑成膜制得聚丙烯哑光薄膜,具有提高的表面粗糙度,降低光泽度,并且横向拉伸强度和纵向拉伸强度高,断裂伸长率高和消光性能佳,而且具有抗菌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吹塑哑光聚丙烯薄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吹塑用聚丙烯组合物,该组合物制备的聚丙烯薄膜及其制备聚丙烯吹塑膜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丙烯(PP)薄膜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良好的耐热性和抗油脂性以及较好的透明性,其广泛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特别适用于蒸煮食品用包袋、微波食品包装、医用高温蒸煮消毒和大型重包装等。
挤出吹塑薄膜工艺简单、设备少,具有成本优势。但对聚丙烯薄膜而言,长期以来主要是采用挤出流延单、双向拉伸技术生产的。由于普通聚丙烯树脂的熔融粘度和熔体强度低,难以挤出吹塑成膜。近年来随着聚合和催化剂技术的进步,适合挤出吹塑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树脂被开发出来。由于这类聚丙烯树脂熔体强度和粘度较普通聚丙烯高很多,因此可以在传统的聚丙烯吹塑薄膜设备上生产聚丙烯薄膜。
为了提高聚丙烯吹塑成膜适用性,目前有采用在丙烯聚合过程中加入乙烯单体的方法来生产共聚物,并以共聚物为原料生产聚丙烯吹塑薄膜。由于乙烯单体的加入,提高了薄膜的韧性,但薄膜的纵向和横向撕裂强度的差异仍然很大,且导致薄膜的耐热性大幅下降。
作为一种类似纸面具有光泽度低,雾度高,消光膜具有手感舒适、外观宁静典雅、印刷性能优越、色彩感强等诸多优点,有自然光泽膜之称。主要用于高档食品、礼品、糖果等的包装以及大型户外广告的印刷纸和精装书本的扉页。消光膜最早采用机械滚花、溶剂刻蚀等方法对薄膜进行二次加工而得到消光效果,也有通过添加超细碳酸钙、二氧化硅等消光剂获得消光效果。但是机械滚花、溶剂刻蚀等特殊工艺或者消光剂的加入往往使得薄膜的力学性能尤其是TD,MD方向的抗撕裂性能下降。
因此,亟需一种制备吹塑聚丙烯哑光薄膜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只能依靠流延、双向拉伸等工艺制备聚丙烯薄膜。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聚丙烯薄膜抗冲击抗撕裂能力低、抗拉强度低、消光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吹塑用聚丙烯组合物,该组合物含有100重量份的抗冲聚丙烯,0.05-0.5重量份的复合抗氧剂,0.25-10重量份的混合烯烃-马来酸酐共聚微球,和0.05-2重量份的胍盐复合抗菌剂;
其中,混合烯烃-马来酸酐共聚微球的粒径为0.05-2μm。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由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制得的聚丙烯薄膜。
优选地,所述聚丙烯薄膜为聚丙烯吹塑膜,更优选地,所述聚丙烯吹塑膜为吹塑聚丙烯哑光薄膜。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聚丙烯吹塑膜的方法,包括:将本发明的组合物进行挤出造粒,然后进行吹塑成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使用抗冲聚丙烯,并混合了混合烯烃-马来酸酐共聚微球的组合物,实现吹塑成膜制得聚丙烯哑光薄膜,可以具有提高的表面粗糙度,降低光泽度,并且横向拉伸强度和纵向拉伸强度高,抗撕裂性能好、抗穿刺性能好和消光性能佳,而且具有抗菌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4制得吹塑聚丙烯薄膜的表面形貌SEM照片;
图2是对比例12制得吹塑聚丙烯薄膜的表面形貌SEM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410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