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碱性硫砷包裹型金矿的短流程提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37718.2 | 申请日: | 2019-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77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舒荣波;程蓉;陈晓青;徐明;闫武;王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B3/18 | 分类号: | C22B3/18;C22B11/00;B07C5/342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蒋斯琪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碱性 包裹 金矿 流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从矿石中提取贵金属金的工艺技术,具体公开了一种碱性硫砷包裹型金矿的短流程提金方法;通过碳酸盐分选工艺减少入堆矿石的酸耗,进而应用硝酸进行酸化处理,矿堆酸化后的渗流液用硝酸或硫酸进行pH值调节;矿堆酸化完成后接种微生物进行生物堆浸氧化,生物浸出液用酸或碱进行pH值调节;矿堆生物氧化完成后用硫氰酸盐、硫脲和硫酸等配制的非氰浸出剂进行提金;卸堆后的矿石与碳酸盐分选工艺中的碳酸盐产品混合,以避免废石堆酸化。本发明扩大了生物堆浸技术的应用范围,为碱性硫砷包裹型难处理金矿的开发提供新的选择,增加了可利用金的资源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清洁湿法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从矿石中提取贵金属金的工艺技术,特别是一种碱性硫砷包裹型金矿的短流程提金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金矿开采的不断进行,易处理金矿资源日益枯竭,难处理金矿成为今后黄金工业的主要资源。据中国黄金协会统计公布,我国难处理金矿资源(主要为硫砷包裹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金属总量为1500t--2000t,占地质储量的30%以上;且随着深部资源的不断探明,其所占比例呈扩大趋势。我国新探明的金矿资源大部分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偏远山区(甘肃陇南、川西理塘、贵州贞丰和青海玉树等地),且多为中低品位和中小型矿床;如能开发一种清洁环保的就地提金工艺回收矿石中的贵金属金,则可显著降低产品运输费用、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金矿开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可能。
目前,针对硫砷包裹型难处理金矿主要有焙烧氧化、生物氧化和热压氧化三种预处理工艺,我国主要采用浮选富集—焙烧氧化—氰化提金流程,少数企业采用浮选富集—生物氧化—氰化提金流程、原矿固化焙烧—氰化提金和浮选富集—热压氧化—氰化提金。综上可知,适合西南和西北偏远山区进行就地提金的工艺为浮选富集和生物堆浸氧化,其中浮选方法获得的浮选金精矿产量较大(20-100kg/t矿石)、运输成本较高、基建投入和电力需求较大,金精矿仍需要通过焙烧、热压等氧化预处理。因此,生物堆浸氧化工艺由于基建投入小、反应温和、对环境友好和易于操作等优点,适合处理西南和西北偏远山区的难处理金矿资源,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已有相应的难处理金矿生物堆浸氧化的理论研究和工业试验,例如CN201310389211-一种难处理金矿生物堆浸预氧化方法、CN95106838-微生物预氧化堆浸提金工艺及所使用的细菌放大培养装置、CN201510272714-一种原生金矿的处理方法等中国专利文献,均公开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分析上述技术方案可知,主要针对如何通过生物方法高效快速氧化难处理金矿的硫砷包裹,使包裹金裸露,再采用传统氰化方法处理;对金矿中碳酸盐采用传统的硫酸方法进行中和调节pH值。
但是上述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在碱性硫砷包裹型难处理金矿的实际应用中存在碳酸盐和矿物板结、矿堆渗透不畅、氧化效率低和氰化物污染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我国的碱性硫砷包裹型难处理金矿资源特点(偏远、品位低、规模小等),适宜采用生物堆浸氧化就地直接提金的生产方法,提供一种碱性硫砷包裹型金矿的短流程提金方法,该方法采用光电分选或放射性分选分离粗粒的碳酸盐矿物,能降低堆存矿石中的耗酸碳酸盐矿物含量;在生物氧化前采用稀硝酸淋洗处理矿堆中碳酸盐矿物,可避免生物堆浸氧化过程中由于硫酸钙和氢氧化铁等胶结造成矿堆渗透性不畅、局部板结和氧化效率低等问题;在生物堆浸氧化结束后,采用酸性非氰浸出剂提取矿石中的金。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碱性硫砷包裹型金矿的短流程提金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工艺步骤:
(1)将硫砷包裹型难处理金矿破碎至适宜粒度,破碎后的矿石通过初级湿式筛分获得粗颗粒矿石A和粉矿B;然后对粗颗粒矿石A通过光电分选或放射性分选,分离获得大颗粒碳酸盐矿石C和大颗粒矿石F;粉矿B经水力螺旋分级或次级湿式筛分后获得粗粒矿物D和矿泥E;将通过光电分选或放射性分选后的大颗粒矿石F与螺旋分级后的粗粒矿物D混合为入堆原料H,将大颗粒碳酸盐矿石C破碎细磨后与矿泥E混合为中和原料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77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