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然多酚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氯代烃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330232.6 | 申请日: | 2019-04-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20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国;苏荣欣;邱沙;车明达;赵旭东;黄仁亮;齐崴;马文强;张荣;贾新昆;宋登慧;倪鑫鑫;金文强;徐莉莉;陈泽锋;王秀梅;汪宽;张计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华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1/72 | 分类号: | C02F1/72;B09C1/08;C02F101/36 |
| 代理公司: | 天津企兴智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6 | 代理人: | 李俊建 |
| 地址: | 30017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 活化 硫酸盐 降解 氯代烃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天然多酚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氯代烃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过硫酸盐和天然多酚物质加入含氯代烃的污水中,得到混合液;2)将碱加入到步骤1)得到的混合液中。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操作简单,无需复杂装置;条件易控,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下就可以快速高效反应,节约能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水污染处理和土壤修复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天然多酚物质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氯代烃的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氯化物(Chlorinated Organic Compounds,COCs)包括氯代烃、氯代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其他氯代环状化合物。有机氯化物的化学性质一般相对稳定,在自然界中难以被微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容易在土壤、沉积物及生物体的有机质中累积,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产生富集作用;对环境具有持久性危害。自上世纪80年代始,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在环境污染物降解,以及水体和土壤的等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得到持续的关注和研究。
虽然过硫酸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但是未经活化的过硫酸盐与普通的污染物反应活性较低。所以,目前发展出了很多活化方法来促进过硫酸盐的反应活性,包括热活化、光活化、过渡金属离子活化、碱活化和有机物活化等。活化PS用于降解各种有机污染物的理论研究已有很多,但是每种活化方式都有其应用的局限;而且对于某些特定的污染物体系,现有活化方式的降解效率低下,达不到处理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天然多酚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氯代烃的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局限。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天然多酚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氯代烃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过硫酸盐和天然多酚物质加入含氯代烃的污水中,得到混合液;
2)将碱加入到步骤1)得到的混合液中。
上述反应在环境温度下进行即可,不需要单独的进行加热等处理。
本发明利用天然多酚物质含有的大量酚羟基,在碱性条件下的酚盐形式对过硫酸盐进行有效的活化,提高其降解机氯代物的效率。通过向含有机氯代物的污水中加入一定配比的活化药剂和过硫酸盐,进行反应。通过检测分析溶液中目标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得出结论。
优选的,所述氯代烃为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一氯甲烷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优选的,所述天然多酚为单宁酸、原花青素和花青素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优选的,所述过硫酸盐为过硫酸钠、过硫酸钾、过硫酸铵和过一硫酸钠的一种或两者以上。
优选的,所述碱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天然多酚物质与过硫酸盐的质量百分比为0.28%~1.26%:1,优选的,0.42%~1.26%。
优选的,所述碱与过硫酸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1,优选的3~6:1。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使用的是固体碱,也可以使用液体碱以及碱的溶液。
优选的,过硫酸盐与氯代烃的摩尔比为(40~350):1;优选的,(40~200):1。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天然多酚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氯代烃的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构建了基于单宁酸活化过硫酸盐的高效脱氯系统,单宁酸作为一种天然多酚物质,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因此其对环境的二次影响较小;对于实际的环境污染治理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单宁酸活化的过硫酸盐对氯代烃(三氯甲烷)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其降解效果相较于未使用单宁酸的系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华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华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302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