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324462.1 | 申请日: | 2019-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735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肖平;章锐;张尘研;朱霄汉;李成文;张洋洋;刘凯;高洪;胡红生;时培成;韩利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F16F9/53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流变 弹性体 隔振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包括弹性体底座、励磁线圈、设置于弹性体底座上的磁流变弹性体总成和用于调节所述励磁线圈中的电流大小的电流调节装置。本发明的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通过设置电流调节装置用于调节励磁线圈中的电流大小,实现磁流变弹性体总成的弹性模量的调节和控制,提高隔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隔振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
背景技术
磁流变弹性体是将微米尺度的铁磁性颗粒掺入到高分子聚合物中,在磁场环境下固化,从而基体内的颗粒具有链或柱状结构。这种材料的弹性模量可随外加磁场强度而变化,因此有望在变刚度器件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普通磁流变液相比,磁流变弹性体不但具有可控性、可逆性、响应迅速等高技术特征,还具有稳定性好等独特的优点。磁流变弹性体可应用于汽车、火车、舰船等运载工具的减振降噪。
而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道路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汽车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人们在享受汽车带来方便、便捷的同时,也对汽车行驶的舒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汽车的设计轻量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很多程度恶化、忽略了汽车的振动特性,严重影响汽车的乘坐舒适度。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表明,汽车的振动是影响汽车行驶平滑性和操作稳定性以及汽车疲劳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振动过大会使乘客易于疲劳和有不舒适感。严重的振动还会影响汽车的行驶速度,并产生噪声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目的是提高隔振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包括弹性体底座、励磁线圈、设置于弹性体底座上的磁流变弹性体总成和用于调节所述励磁线圈中的电流大小的电流调节装置。
所述电流调节装置包括调节座、可移动的设置于调节座中的调节活塞和与调节活塞连接且与振动平台连接的活塞杆,调节座具有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调节活塞位于第一容置腔中且调节活塞用于推动第一容置腔中的导电液流动至第二容置腔中。
所述调节座上设有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所述电流调节装置还包括为所述励磁线圈供电的线圈供电电路,线圈供电电路包括第一电源以及与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为电连接的第一电阻,励磁线圈通过第一电阻与第一电源串联。
所述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内部,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为相对布置且处于同一高度,第一导电触点和第二导电触点由位于第二容置腔中的导电液导通。
所述调节座上设有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所述线圈供电电路包括与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为电连接的第二电阻,励磁线圈通过第二电阻与第一电源串联。
所述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位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内部,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为相对布置且处于同一高度,第三导电触点位于所述第一导电触点的上方,第四导电触点位于所述第二导电触点的上方,第三导电触点和第四导电触点由位于第二容置腔中的导电液导通。
所述励磁线圈设置多个,各个励磁线圈分别与一个所述电流调节装置连接。
所述的磁流变弹性体隔振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弹性体底座内部的隔磁套管、可移动的设置于隔磁套管中且可伸出至隔磁套管外部的永磁铁和用于控制永磁铁在伸出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位置控制装置,所述励磁线圈套设于隔磁套管上。
所述位置控制装置包括用于提供旋转力的驱动器、可旋转设置且与所述永磁铁为螺纹连接的传动杆以及与驱动器和传动杆连接的传动机构。
所述传动机构为齿轮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与所述驱动器连接的主动齿轮和设置于所述传动杆上且与主从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驱动器为电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44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