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二价铜离子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322500.X | 申请日: | 2019-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14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星;齐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陈宙;于晓霞 |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二价 离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二价铜离子的方法,该方法利用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一种杯芳烃衍生物,通过该杯芳烃衍生物与二价铜离子的特定作用,引起荧光发射光谱强度不同,实现对二价铜离子的快速检测。该杯芳烃衍生物晶系为单斜,空间群为C2/c,a=13.717,b=18.358,c=18.994,_α=90,β=95.660,γ=90,分子式为C60H52F4O4,名称为5,11,17,23‑四(4‑氟苯基)‑25,26,27,28‑四乙氧基杯[4]芳烃,简称氟苯基杯[4]芳烃。本发明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价铜离子的检测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快速、简便地识别出成分复杂的水溶液中铜离子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人类生活中,重金属的影踪无处不在。尽管某些重金属元素如铜、锰、锌等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同其他大部分非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重金属元素一样,当其在体内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均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危害。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金属离子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口腔、呼吸道等渠道被人体吸收等引起中毒。就影响广泛之程度讲,由重金属引起的自然水体污染是重金属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环境污染中,重金属污染与有机物或生物污染不同,其污染很难消除且可通过自然界生物的富集作用在生物体内积累,因此对长期处于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生物体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铜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一般情况下人类通过食物及饮用水摄入铜(主要以Cu(II)形式存在),但摄入量超出一定范围后依然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铜中毒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及呕血等。人为活动引起的铜水体污染主要为冶炼、金属加工、机器制造、电镀厂等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因此,实现对污染水体中Cu(II)的快速检测,对被污染水体的及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意义上对重金属Cu(II)离子的检测方式主要依赖于仪器,如原子光谱法,具体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虽然方法较多,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如仪器造价昂贵、操作复杂、不能实时实地检测、抗干扰能力差等。另外研究较多的是电化学分析方法,具体如极谱法、伏安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等,然而电化学分析法存在的一个最大缺点是可重复利用率低。此外其他方法有中子活化分析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近年来,纳米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其在重金属离子检测方面已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本发明通过合成的杯芳烃衍生物与铜离子的特定作用,利用荧光发射光谱能够实现对铜离子的快速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操作步骤简单、快速、准确检测出水溶液中二价铜离子的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检测二价铜离子的方法,通过杯芳烃衍生物与二价铜离子的特定作用,引起荧光发射光谱强度不同,实现对二价铜离子的快速检测,所述杯芳烃衍生物为5,11,17,23-四(4-氟苯基)-25,26,27,28-四乙氧基杯[4]芳烃,结构如图1所示,该杯芳烃衍生物晶系为单斜,空间群为C2/c,a=13.717,b=18.358,c=18.994,_α=90,β=95.660,γ=90,分子式为C60H52F4O4,名称为5,11,17,23-四(4-氟苯基)-25,26,27,28-四乙氧基杯[4]芳烃,简称氟苯基杯[4]芳烃。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利用Suzuki偶联反应合成杯芳烃衍生物,具体为:将5,11,17,23-四溴-25,26,27,28-四乙氧基杯[4]芳烃和4-氟苯硼酸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合成5,11,17,23-四(4-氟苯基)-25,26,27,28-四乙氧基杯[4]芳烃。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检测二价铜离子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25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