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板摩擦复合型阻尼墙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321269.2 | 申请日: | 2019-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07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 发明(设计)人: | 胡大柱;杜俊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B1/98;E04H9/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 地址: | 200235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板 摩擦 复合型 阻尼 | ||
本发明的钢板摩擦复合型阻尼墙,包括框架梁柱、上端板、下端板、防屈曲钢板和摩擦阻尼器;防屈曲钢板设置在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摩擦阻尼器包括L型钢板、T型钢板和摩擦片;T型钢板上端固定在上端板下表面;L型钢板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T型钢板的两侧,T型钢板下端和L型钢板的上端重叠,两个重叠面之间还设置有摩擦片;T型钢板和L型钢板在水平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在其他方向上位置相对固定;摩擦阻尼器固定在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本发明的钢板摩擦复合型阻尼墙在防屈曲钢板的基础上增设摩擦阻尼器,能有效解决小震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无法耗能的缺点。钢板摩擦复合型阻尼墙可以根据地震的随机性以及地震大小做出相应的自我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钢结构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板摩擦复合型阻尼墙。
背景技术
土木工程中经常采取的抗震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大工程结构自身的抗震性能抵御地震力,即通过结构自身储存的能量耗散地震作用,因此结构设计师通过不断提高结构强度、刚度及延性以达到抗震设防的目的。但随之也会产生相应问题:1、柱截面面积的增大,增大结构自重且不经济;2、结构不能根据地震的随机性做出相应的自我调节,这样结构的灵活性很低;3、在较大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较大变形很难修复,带来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建筑结构添加阻尼器是合理有效的抗震途径,阻尼装置和结构系统共同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达到积极主动的耗能减震效果,是抗震策略中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但由于各种阻尼器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设计一种复合型阻尼器:通过组合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单阶阻尼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板摩擦复合型阻尼墙,以解决防屈曲钢板的屈服位移较大,小震作用时,结构位移幅值相对较小,导致防屈曲钢板不易屈服,耗能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钢板摩擦复合型阻尼墙,包括框架梁柱、上端板、下端板、防屈曲钢板和摩擦阻尼器;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相对设置,并分别固定在框架梁柱上,防屈曲钢板设置在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之间,并与两者互相垂直;所述摩擦阻尼器包括L型钢板、T型钢板和摩擦片;所述T型钢板上端固定在上端板下表面;L型钢板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T型钢板的两侧,T型钢板下端和L型钢板的上端重叠,两个重叠面之间还设置有摩擦片;T型钢板和L型钢板在水平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在其他方向上位置相对固定;所述摩擦阻尼器固定在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防屈曲钢板包括内嵌钢板、夹板和导槽板,所述内嵌钢板设置在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之间,并与两者互相垂直;所述内嵌钢板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夹板,所述夹板的上端与上端板固定连接,所述夹板的下端与下端板不接触,形成自由端;所述内嵌钢板和所述夹板之间有润滑剂;所述下端板上固定有导槽板,用于限制所述夹板自由端的面外位移。
进一步的,所述T型钢板的下端设置有水平的滑槽;所述L型钢板和所述摩擦片带有螺栓孔,用高强螺栓通过滑槽和螺栓孔将T型钢板、L型钢板与摩擦片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导槽板的横截面为直角形,两个直角边分别与下端板和夹板接触,导槽板的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两个夹板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夹板的上端和下端的中间部分设置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润滑剂为聚四氟乙烯润滑剂。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防屈曲钢板的基础上增设一个刚度适中,起耗位移比较小的摩擦阻尼器,形成一个双阶式的阻尼装置,能有效解决小震时,防屈曲钢板剪力墙无法耗能的缺点。
所述夹板的上端和下端的中间部分设置缺口,减少了钢板摩擦复合型阻尼墙的自重。
钢板摩擦复合型阻尼墙可以根据地震的随机性以及地震大小做出相应的自我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钢板摩擦复合型阻尼墙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12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