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材料中铅、镉的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320720.9 | 申请日: | 2019-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5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 发明(设计)人: | 方何裔;朱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谊检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1/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谢绪宁;薛赟 |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溶剂 氢氟酸溶液 硫酸溶液 汽车材料 硝酸溶液 盐酸溶液 预处理 检测技术领域 镉含量测定 待测样品 工作曲线 计算测量 溶剂配制 同步测定 样品消解 体积比 检测 可用 消解 绘制 污染 | ||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针对铅、镉含量的测定容易造成酸浪费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汽车材料中铅、镉的检测方法,该技术方案如下:包括以下步骤:S1、预处理待测样品;S2、溶剂配制:将硝酸溶液、盐酸溶液、硫酸溶液与氢氟酸溶液按体积比为2‑3:0.5‑1:0.5‑1:1‑1.2的比例混合,得到溶剂;S3、样品消解;S4、工作曲线绘制;S5、计算测量结果。通过采用硝酸溶液、盐酸溶液、硫酸溶液与氢氟酸溶液混合形成溶剂,使得不同材料均可用同一溶剂消解,使得三种不同的材料可同步测定铅、镉含量,使得三份材料的铅、镉含量测定只需要用一份溶剂的量,使得酸的用量节省2/3,有利于减少酸的浪费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汽车材料中铅、镉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铅、镉等重金属容易损害人的血液系统和人的肾脏功能,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2006年颁布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要求汽车产品限制使用铅、镉等重金属,国家标准GB/T30512-2014《汽车禁用物质要求》也规定了汽车材料及零件中铅、镉的含量。因此,汽车材料中的铅、镉含量通常都需要通过检测以确定其含量是否符合《汽车禁用物质要求》标准的要求。
现有的检测方法通常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法、光电直读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其中,标准号为QC/T943-2013《汽车材料中铅、镉的检测方法》给出了一种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铅、镉含量的具体操作方法,先采用强酸将待测材料消解,再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上测定铅、镉的吸光度或强度值,并与工作曲线对比,计算得到待测材料中的铅、镉质量分数。
汽车材料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类: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涂料以及橡胶材料,但是,采用以上方法检测铅、镉含量,由于不同材料在不同酸中的溶解度不一致,不同的材料需要采用不同的强酸消解,且加入的强酸也需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将待测材料完全消解,由于待测材料的铅、镉含量测定值一般都会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每种材料都单独测量,容易造成酸的浪费,过量的酸还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仍有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材料中铅、镉的检测方法,具有节省酸的用量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材料中铅、镉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预处理待测样品:将待测样品预先剪成小于2.0mm×2.0mm的碎片;
S2、溶剂配制:将硝酸溶液、盐酸溶液、硫酸溶液与氢氟酸溶液按体积比为2-3:0.5-1:0.5-1:1-1.2的比例混合,得到溶剂;
S3、样品消解:取三种不同材料的经预处理的待测样品于消解罐中,并控制三种不同材料的待测样品的质量相同,加入溶剂,溶剂的加入量为样品的总质量的5倍,加热,直至待测样品完全消解,再将消解完全的待测样品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稀释;
S4、工作曲线绘制:稀释铅、镉的标准溶液,并测定铅、镉标准溶液的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
S5、计算测量结果:测量S3中稀释后的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并对比S4绘制的工作曲线,计算得铅、镉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谊检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谊检验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07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电比色测量装置
- 下一篇:一种过氧化氢浓度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