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驱采油技术的井组布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18312.X | 申请日: | 2019-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79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杨元亮;吴晓磊;王顺华;刘英波;胡春余;陶建强;张忠杰;刘京煊;高志卫;梁建军;孙立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新疆新春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董庆田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采油 技术 井组布井 方法 | ||
1.一种微生物驱采油技术的井组布井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微生物三次采油技术在较厚砂岩油藏中部署一套水平采出井开采、直井注入的组合注采井网,所述组合注采井网要做到平面对应、纵向立体、底注顶采的要求;
其中,平面对应是指注入直井的井底和采出井水平段投影到平面上之后,是一种上下相对应的关系;
其中,纵向立体是指注入直井、采出井水平段在砂岩油藏内不同深度平行排列,在平行于重力方向而垂直于采出井水平段主井筒的截面内形成立体井网;
其中,底注顶采指微生物注入直井布置在砂岩油藏底部,采出井布置在砂岩油藏顶部;
所述注入直井至少设置一列,注入直井井底位于采出井水平段的下方,并且每一列注入直井井底均与采出井水平段是一种上下相对应的关系,所述一列注入直井至少包括两个单独的注入直井,且均匀分布;
所述直井注入指利用直井将微生物注入砂岩油藏的底部区域,水平采出井开采指将采出井水平段部署在砂岩油藏的顶部区域;砂岩油藏的厚度是指油藏顶层到油藏最底层的距离,那么注入直井的井底要钻到砂岩油藏整个厚度的五分之四的位置,即底部区域,采出井水平段所钻设的位置为砂岩油藏整个厚度的三分之一处,即顶部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驱采油技术的井组布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油藏渗透率、微生物处理后的原油粘度、及油水饱和度基本数据,基于油层渗流力学理论公式计算注入井底部与水平井段的垂向距离,以此指导井组在油藏中的部署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生物驱采油技术的井组布井方法,其特征在于,油藏渗透率、原油粘度和运移距离之间的渗流理论关系可由以下证明:
假设油、水相流动都分别服从达西定律,考虑重力和毛细管力影响时,在倾斜角为α的微观孔隙中;其中,vo1为毛细管力作用下运动方向r上的分速度,vo2为重力作用下运动方向r上的分速度;
对于油水界面上某一点的油相,其运动方程为:
vo=vo1+vo2 (1-1)
其中:
考虑到压力梯度方向与毛细管力分速度方向相反,在式中为负值,故压力梯度项负号代表方向;
由1-1式,1-2式,1-3式得:
同理,对于水相:
流体流度流度比为:
流度越大,流体流动性越好;流度比越大,指进现象越严重;
通过微生物反应,稠油粘度降低50%以上,从而增大油相流度,增强原油流动性;降低流度比,有效改善水窜现象;
微观上,微生物降粘,降低原油密度有利于油相驱替,证明如下;
微生物反应后,油相运动方程如下:
结合1-4式和1-7式,得:
在压力梯度不变的条件下,反应后原油的流度增大,密度减小,故v′o-vo>0,即v′ovo,反应后原油流动速度更快,更易于运移;
在实例中,采出井与注入直井在同一油藏内,采出井水平段在注入直井井底上方;
注入直井与采出井的垂向距离记为ΔH,注入直井井底压力为p1,采出井井底压力为p2,压力差Δp=p1-p2, 由达西定律得:
油藏原油向上驱替时,应满足v0,即:
微生物降粘反应后,可以降低驱替压力差;
在生产中,日产量通常保持稳定,渗流速度为一定值,将v=c代入1-9式变形得:
通过微生物反应降低粘度,提高油相相对渗透率,在压差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相对获得油相运移距离,为注入直井井底与采出井水平段段垂向距离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新疆新春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新疆新春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831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