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与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16925.X | 申请日: | 2019-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4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刚;李东晓;戴志东;吴向阳;吴智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蒯建伟 |
地址: | 212013 江苏省镇江市学府***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污口 河道 污水 原位处理装置 河道水环境 微曝气系统 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菌剂 污水进水口 布水系统 排泥系统 投加系统 维护方便 污染物量 有效处理 原位处理 植物降解 前处理 应用 治理 | ||
1.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原位处理装置箱体,所述原位处理装置箱体包括植物降解系统和在所述植物降解系统下方依次设置的均质池、生物绳处理池和玄武岩纤维处理池,三者之间通过布水系统连接,所述植物降解系统上方对应所述均质池处设有进水池,所述均质池内设有排泥系统,所述生物绳处理池底部设有微生物菌剂投加系统,所述生物绳处理池和玄武岩纤维处理池内均设有微生物降解系统和微曝气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绳处理池和所述进水池在同一水平高度,其池壁高于所述玄武岩纤维处理池的池壁,防止生物绳处理池内的水直接流至玄武岩纤维处理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降解系统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挺水植物、粒径2cm-cm的砾石层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架设在所述均质池、生物绳处理池和玄武岩纤维处理池的上方,所述微生物降解系统悬挂在所述支撑架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系统包括直径5cm-10cm,倾斜角为35°-45°的斜管布水系统和直径3cm-6cm的圆孔布水系统,所述进水池和所述生物绳处理池之间通过斜管布水系统连接,所述生物绳处理池和所述玄武岩纤维处理池之间通过水平的圆孔布水系统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菌剂投加系统包括多孔管、潜水泵和储液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曝气系统包括暴露在空气中的空气源曝气机以及和所述空气源曝气机连接的两个微曝气管,两个所述微曝气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生物绳处理池和玄武岩纤维处理池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降解系统包括悬挂在所述生物绳处理池内的生物绳以及悬挂在所述玄武岩纤维处理池内的玄武岩纤维束,所述生物绳和所述玄武岩纤维束均通过悬挂绳悬挂在所述支撑架下方,所述悬挂绳的末端设有重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绳的直径为6-10cm,所述玄武岩纤维束直径为13-18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均质池底部的螺旋排泥泵和排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一种河道排污口污水原位处理装置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①根据排污口的污水流量,选择大小合适的原位处理原位处理装置箱体,根据河道排污口的位置,固定好该原位处理装置箱体;
②安装斜管布水系统、圆孔布水系统、螺旋排泥泵、微生物菌剂投加多孔管和微曝气管;
③将多孔管连接潜水泵和储液罐,微曝气管连接空气源曝气机;
④在支撑架上悬挂生物绳、玄武岩纤维束和重坠,并将支撑架覆盖在原位处理装置箱体上,在支撑架上面铺设粒径2cm-5cm的砾石,然后在砾石层上方定植芦苇和菖蒲等挺水植物;
⑤ 排污口污水通过进水池、砾石层进入箱体均质池,经斜管布水系统进入生物绳处理池,再经圆孔布水系统进入玄武岩纤维处理池,最后经排水口流出;
⑥根据进出水水质波动情况,在排污口污水量较小的时段,投加复合微生物菌剂,投加间隔时间为7d-21d,投加比例为各处理池水量的1‰-1%;
⑦ 根据进出水水质波动情况,微曝气系统采用间歇式曝气,曝气间隔时间为1h-5h;
⑧根据进水泥沙含量的情况,定期开启排泥系统,间隔时间为7d-30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大学;丹阳市环境生态修复生物技术中心;江苏东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692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人工保温湿地净化系统
- 下一篇:抑制藻类生长的处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