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过盈配合面微动损伤高效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12076.0 | 申请日: | 2019-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11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董永刚;栾嘉宾;仪帅;赵熠堃;赵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刘阳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合 微动 损伤 高效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过盈配合面微动损伤高效测试装置,应用于在扭转载荷和弯曲载荷共同作用下的过盈配合面的微动损伤情况检测实验中。本发明包括辊套、螺栓、胀紧套和外箍紧套;辊套包括实体部位与填充部位,两部位为一体结构,沿辊套轴线方向将填充部位平均分割为两部分,分割形成的缝隙延伸至实体部位;在实体部位设置与分割线所在平面平行的张紧孔;张紧孔与缝隙连通;螺栓在张紧孔内与实体部位螺纹连接;被测辊芯伸入填充部位与辊套过盈配合;辊套在填充部位外表面依次环套胀紧套、外箍紧套。本发明的结构可以提高试样的使用率,简化实验进程,提高实验效率,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材料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应用于在扭转载荷和弯曲载荷共同作用下的过盈配合面的微动损伤情况检测实验中,具体涉及一种过盈配合面微动损伤高效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过盈配合被广泛的应用于一个外侧部件和一个穿过该外侧部件的内侧部件的装配过程,例如在各种轨道机车和车辆的轮对配合中,同时承受弯曲和扭转载荷,配合面会发生微动滑移从而产生微动损伤,在检测配合面微动损伤的试验中,常用的是将配合的内侧部件冷却到很低的温度使其发生冷缩,再将其放入外侧部件,或采用将外侧部件加热发生膨胀,再将内侧部件放入,在恢复温度后就会实现比较牢固的过盈配合,加载后需要将外部件切割开以检测和分析内部部件损伤情况,这种方法会存在一些问题:
1)若要分析不同载荷或不同过盈量等工艺参数的影响,需要准备多组试样并完成装配,试样前期准备以及装配的成本比较大并且周期比较长;
2)每一个试样完成过盈配合面加载循环载荷后需要进行切割分离或切割分离,加工量较大而且容易对过盈配合面形貌产生二次损伤,影响实验结果准确度;
3)只能分析一定循环次数时的过盈配合面摩擦磨损状态,一个试样只能用一次并且只能得到一种状态下的结果数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胀紧套的过盈配合面微动损伤高效测试装置,本发明可以重复使用,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过盈配合面微动损伤高效测试装置,包括与被测辊芯过盈配合的辊辊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螺栓、胀紧套和外箍紧套;所述辊辊套包括实体部位与填充部位,两部位为一体结构,沿辊辊套轴线方向将填充部位平均分割为两部分,分割形成的缝隙延伸至实体部位;在实体部位设置与分割线所在平面平行的张紧孔;所述张紧孔与缝隙连通;所述螺栓在张紧孔内与实体部位螺纹连接;所述被测辊芯伸入填充部位与辊辊套过盈配合;所述辊辊套在填充部位外表面依次环套胀紧套、外箍紧套。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辊辊套的填充部位内表面为具有小锥度的内圆锥孔;所述被测辊芯在内圆锥孔内与辊辊套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缝隙宽度为2mm。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辊辊套的张紧孔采用M10的螺纹。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辊辊套在实体部位上,缝隙的端部开设以缝隙为对称线的缓冲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缓冲孔为六边形孔;所述辊辊套在缓冲孔另一侧开设以缝隙为对称线的方槽;所述方槽与缓冲孔相通。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胀紧套外侧与所述外箍紧套公差为H7,上偏差为0,下偏差为0.030。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胀紧套采用的是Z17-A-B型胀紧套。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可以避免冷装和热装的工艺,还可以大大提高试样的使用率,在试验过程中任一循环次数时可以终止实验将辊芯取出来进行检测,检测完后可以再将其装进辊套继续进行实验,一组试样可以得到多组数据。而且辊套内孔在实验后可以将内圆锥孔和外圆锥孔表面进行微量加工后重复使用,大大简化了实验进程,提高了实验效率,并且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材料消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20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