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侵扰的高效多目标IP阻断监测调度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11530.0 | 申请日: | 2019-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18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李兵;王晓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锵戈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3/04 | 分类号: | H04L43/04;H04L43/08;H04L43/06;G06F9/5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玲玲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闵行区申南***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侵扰 高效 多目标 ip 阻断 监测 调度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侵扰的高效多目标IP阻断监测调度方法,建立两个独立运行的线程,一个是发包线程,用于负责发送探测包及统计每轮测量的结果;另一个是收包线程,只负责接收响应包,根据收到的响应包修改设备信息数组中相应设备的状态;发包线程内发包是顺序发包模式,按测量间隔进行周期性测量,每轮测量开始按固定策略依次向每个目标设备发包,发包完毕后,收包线程等待最后一个包的响应超时,统一处理本轮测量结果,若有设备状态发生了翻转,则报告对应设备当前状态,否则只在报告间隔结束时报告所有设备状态。本发明具有监测目标多、测量耗时少、资源占用少、网络侵扰少、阻断发现快等明显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网络运行维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侵扰的高效多目标IP阻断监测调度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IP网络的值勤维护工作中,通常需要快速发现网络中哪些设备发生了阻断(IP不可达)现象,但又不能为了实现监测目的而产生明显的网络负担。目前主要是通过监测端性能的方法来附带发现设备阻断情况,即当某设备IP端性能平均往时延为-1或丢包率为100%时,被视为发生了阻断。
发现阻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方案一:通过ping工具手工测试发现阻断:该方案通过手工运行操作系统自带的ping程序,对目标进行测试,例如:
ping 192.9.201.1-n 10-l 64
运行以上命令时,可对目标设备(192.9.201.1)发起测量,发包数10,包长为64字节,测量完成,当目标可达时,可得往返时延、丢包率;当目标不可达时,得到不可达信息。这种方式对网络的侵扰可以忽略不计。
该方案的显著缺点:(1)手工操作,效率低,不利于监测多目标。(2)结果数据难以有效利用,不能进行直接存储、展现、统计分析。
方案二:通过编程获取端性能数据发现阻断:现有方案通过多进程或多线程方式对多个目标的端性能进行周期性测量,根据端性能值判断某设备是否生了阻断。
该方案有如下缺点:(1)监测功能针对性不强。主要用于监测端性能,如往返时延与丢包率。(2)每轮测量耗时较多。为了得到往返时延与丢包率,需要发多个包,并等待响应包。(3)占用资源多。需要为每个设备分配存储空间,以存放每个包对应的往返时延值。(4)网络侵扰流量多。由于发包数多,发包频率高,且存在长包,会产生一些网络侵扰流量(侵扰流量的大小与包长、包数、调度方法有关)。(5)-测量结果的存储占用资源多。因为要存储每次测量得到的端性能,若测量结果需要传输,也会增加传输流量和复杂性。(6)阻断发现不及时。为了减少对网络的侵扰,一般会增大测量间隔(如设为x分钟),在对阻断告警即时性要求较高(x秒)的场合,这种方法就不能满足要求。(7)对于连续阻断或离散阻断判断不精确。因为测量周期较长,区分两次连续告警的分隔值大于测量间隔,不利于精确划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低侵扰的高效多目标IP阻断监测调度方法和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低侵扰的高效多目标IP阻断监测调度方法,包括:
在内存中建立一张全局设备信息数组,每个设备占一项,每项信息包括设备IP地址及连续两次测量的状态;
建立两个独立运行的线程,一个是发包线程,用于负责发送探测包及统计每轮测量的结果;另一个是收包线程,只负责接收响应包,根据收到的响应包修改设备信息数组中相应设备的状态;
发包线程内发包是顺序发包模式,按测量间隔进行周期性测量,每轮测量开始按固定策略依次向每个目标设备发包,发包完毕后,收包线程等待最后一个包的响应超时,统一处理本轮测量结果,若有设备状态发生了翻转,则报告对应设备当前状态,否则只在报告间隔结束时报告所有设备状态;
展示、储存、统计设备的阻断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锵戈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锵戈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153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