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高炉炉缸长寿的网格划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11062.7 | 申请日: | 201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23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孙小东;王劲松;刘中保;谢皓;王刚;杨博;赵宽;雷磊;郭红宇;王风;周明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赛迪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20 | 分类号: | G06T1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阴知见 |
地址: | 40112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格 炉缸 原点 高炉炉缸 大网格 热源 侵蚀 长寿 高炉炼铁技术 建模过程 模型计算 射线方向 小网格 准确率 象脚 生产 | ||
本发明属于高炉炼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面向高炉炉缸长寿的网格划分方法,首先确立“热源原点”,然后以“热源原点”为中心,在炉缸和炉底的射线方向划分大网格,然后再将大网格划分为若干个小网格,最终完成网格的整体划分,解决了炉缸侵蚀模型的建模过程中,手动划分网格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生产后期“象脚”侵蚀等情况,导致炉缸侵蚀模型计算准确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炉炼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面向高炉炉缸长寿的网格划分方法。
背景技术
高炉长寿是现代高炉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高炉长寿就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大量事实表明,炉缸区域是影响高炉一代寿役的主要区域,此部位砖衬直接接触铁水,不仅要承受炉料和高温液态渣铁的静压和冲刷,还要抵抗液态渣铁和碱金属的熔蚀以及高温作用产生的热应力,高风温、高压操作等更增加了热负荷,从而引起砖衬的开裂破损,形成炉缸环裂,蒜头形异常侵蚀等等,从而导致炉缸炉底的寿命缩短。如果该区域一旦出现破损,引起铁水泄露,在人身安全、经济效益等方面都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所以,经过高炉技术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研究出了多种监测炉缸状况的方法。而通过炉缸侵蚀模型进行理论计算是这些方法当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在炉缸侵蚀模型的建模过程中,有限单元法又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众所周知,有限单元法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网格划分,但是,在传统的炉缸侵蚀模型设计中,网格划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助工具软件,另一种是人工手动划分。借助工具软件自动划分的缺点在于工具软件是行业通用的,无法考虑高炉炉缸和炉底特有的情况,如内墙侵蚀结果的演变等。而人工手动划分时,技术人员主要以“在炉缸方向上水平划分、在炉底方向上垂直划分”为设计原则,这种方法虽然简化了网格划分,但是没有充分考虑生产后期的“象脚”侵蚀等情况。
本发明以高炉炉缸和炉底的内型特征为基础,结合炉缸和炉底侵蚀的工艺理论和传热学,尤其考虑了“象脚”侵蚀、铁水环流等情况,科学合理的划分网格,提高了炉缸侵蚀模型的计算准确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为了解决炉缸侵蚀模型的建模过程中,手动划分网格的方法没有充分考虑生产后期“象脚”侵蚀等情况,导致炉缸侵蚀模型计算准确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面向高炉炉缸长寿的网格划分方法,该网格划分方法,结合炉缸和炉底的工艺特征,科学合理的划分炉缸和炉底的网格,提高了炉缸侵蚀模型的计算准确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高炉炉缸长寿的网格划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确立热源原点:以高炉炉缸中心为横坐标原点,以高炉风口下部标高为纵坐标原点,确定高炉炉缸和炉底热源原点的位置;
B、划分大网格:在高炉炉缸和炉底的射线方向划分大网格,网格划分原则为“拐角密集,两端稀疏”,具体以热源原点为起点,若干射线经过炉缸和炉底,与其拐角和两端形成的交点为顶点,连接相近的四个点形成一个大网格;
C、划分小网格:依次将步骤B形成的每一个大网格,细分成M*N的小网格,即水平方向分为M份,射线方向分为N份,完成网格的整体划分。
进一步,网格划分时,炉缸和炉底按照实际比例显示,炉缸和炉底不同的耐火材料通过不同的颜色标定。
进一步,步骤B中拐角指炉缸和炉底的拐角,两端是指炉缸上部分和炉底靠中心部分。
进一步,步骤B中相近的四个点是指相邻的两条射线与炉缸或炉底形成的四个交点。
进一步,步骤B中射线指以热源原点为起点,指向炉缸和炉底方向的射线。
进一步,步骤B中炉缸最上部与热源原点连接产生的线段属于射线的一部分。
进一步,步骤B中炉底最中心与热源原点连接产生的线段属于射线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赛迪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赛迪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110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