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309221.X | 申请日: | 2019-04-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63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 发明(设计)人: | 罗再刚;徐雪梅;王秀秀;刘倩男;韩信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D215/227 | 分类号: | C07D215/227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喹啉 酮类 化合物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制备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以肉桂酰胺类化合物与脂肪醛类化合物为反应原料,在过氧化二叔丁基存在下,氟苯为反应溶剂130℃条件下反应11小时,反应结束后,萃取、柱层析分离,得到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该制备方法原料廉价易得、反应体系温和、操作简单。3,4‑二氢喹啉‑2(1H)‑酮母体结构片段广泛存在于药物活性分子和天然产物结构中,同时该结构也可作为有用的合成中间体,具有广泛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化学领域,涉及一种制备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具体涉及在氧化剂存在下肉桂酰胺类化合物与脂肪醛类化合物经脱羰基加成环化反应制备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3,4-二氢喹啉-2(1H)-酮结构片段广泛存在于天然活性分子以及合成的药物活性分子结构中,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同时喹啉环中多个位置可进一步发生官能团化反应,因此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领域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合成中间体,并且它在其它工业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其合成方法备受关注。传统的关于3,4-二氢喹啉-2(1H)-酮母体结构的合成需要制备一些特殊的反应底物,而且反应条件苛刻,副反应多,不易分离,难以大规模制备。最近,众多文献报道了以肉桂酰胺类化合物为反应原料,经脱羰基、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可制备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并可在喹啉环上3位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团,主要有:(1)在喹啉环上3位上引入芳甲酰基(Wen-Peng Mai等,J.Org.Chem.2014,79,8094-8102;Tetrahedron,2015,71,8041-8051.);(2)在喹啉环上3位上引入磷酰基(Chengjian Zhu等,J.Org.Chem.2016,81,2122-2127.);(3)在喹啉环上3位上引入三氟甲基(Wujiong Xia等,Org.Lett.2015,17,3478-3481.);(4)在喹啉环上3位上引入氰亚甲基(Yonghui Zhang等,J.Org.Chem.2018,83,1525-1531.);(5)在喹啉环上3位上引入取代苄基(Xin-Hua Duan等,Chem.Commun.,2014,50,3589--3591.);(6)在喹啉环上3位上引入取代烷基:①Wen-Peng Mai等(Org.Lett.2014,16,204-207.)利用烷基羧酸作为烷基来源,过硫酸钾作为氧化剂,但是使用贵重金属银盐作为为催化剂,成本较高;②Zhong-Quan Liu等(J.Org.Chem.2018,83,14489-14497.)利用环己基硼酸作为烷基来源,氧气作为氧化剂,需要多种添加剂促进改反应,而且底物扩展有限;③Da-Ming Du等(J.Org.Chem.2018,83,5149-5159.)也以烷基羧酸作为烷基来源,叔丁基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铁盐作为氧化剂,但是该反应使用环己基碳亚胺作为添加剂,经历多步反应,同时需要惰性气体保护,操作不够简便。
因此,仍然需要发展和优化新的制备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制备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本发明利用肉桂酰胺类化合物与脂肪醛类化合物为原料,不需要过渡金属催化,在氧化剂存在下于有机溶剂中加热经脱羰基、自由基加成环化反应生成3,4-二氢喹啉-2(1H)-酮类化合物。该方法原料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过程简单,产物扩展范围广,且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本发明合成路线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92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