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加工成型的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聚乙烯制品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08405.4 | 申请日: | 201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59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飞;孙小杰;梁文斌;陈兰兰;任月庆;孙苗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08;C08L51/06;C08K13/02;C08K5/14;C08K3/22;C08K5/03;C08J3/22;C08J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依云;乔雪微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加工 成型 聚乙烯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制品 | ||
本发明涉及聚乙烯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可加工成型的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聚乙烯制品。本发明提供的可加工成型的聚乙烯组合物包含熔融共混的以下组分:组分A、组分B、相容剂、三氧化二锑和十溴化二苯乙烷;所述组分A包含抗氧剂、交联剂、交联助剂和高密度聚乙烯a;所述组分B由质量比为(1‑5):1的高密度聚乙烯b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组成。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中的各组分配合使用,能够在满足较高的阻燃性能的基础上,显著改善加工性能,提高聚乙烯制品的抗冲击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乙烯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加工成型的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聚乙烯制品。
背景技术
聚乙烯在滚塑材料市场占比95%左右,但因其极易燃烧,不能满足对燃烧性要求高的特定场合。通常添加阻燃剂实现阻燃改性,欲达到较高阻燃等级,阻燃剂的添加量通常为25%以上,会导致聚乙烯的工艺流动性下降和力学性能恶化。通过交联可提高聚乙烯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并略微改善阻燃性能,但交联过程会使体系粘度增大,对加工挑战更大。
CN104356467A公开了一种阻燃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品。先将氯化聚乙烯、三氧化二锑及十溴化乙烷等阻燃剂与抗氧剂、UV光稳定剂熔融共混得到混合物A,再将聚乙烯与交联加工母料熔融共混造组合物B,最终再将A、B熔融共混即得到阻燃聚乙烯组合物。该组合物具有出色的耐高温性能、优异的力学性能,并且具有优良的抗滴落阻燃性能。
CN106867080A公开了一种阻燃抗静电滚塑专用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首先按比例将导电炭黑、可膨胀石墨、偶联剂、PE蜡等高速物理混合,随后加入LLDPE、氮磷系阻燃剂、抗静电剂、抗氧剂、增韧剂等,共混物混匀后进行双螺杆挤出造粒得到阻燃抗静电母粒;按比例称取聚乙烯、阻燃抗静电母粒,熔融挤出造粒;将该粒子磨粉得到滚塑专用料,拉伸强度10-12MPa,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5-10kJ/m2,阻燃等级UL-94V0级。
CN106905595A公开了一种军用滚塑弹药包装专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聚乙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纳米强化颗粒(炭黑等具有抗静电性能的碳材料及耐磨性能的金刚石粉、碳化钨粉)、交联剂、成核剂等按比例称取,物理共混后加入挤出机内熔融共混造粒。所得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耐高温、防化学性及一定的阻燃性。
CN103421227A公开了一种阻燃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聚乙烯、增韧剂、阻燃剂、抗滴落剂、抗氧剂等按比例混合,利用螺杆挤出得到阻燃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可用于制备塑料托盘,托盘阻燃不熔滴。
目前,仍缺少同时满足宜加工、高阻燃和高韧性的阻燃聚乙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加工成型的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聚乙烯制品,使用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组合物,能够在满足较高的阻燃性能的基础上,显著改善加工性能,提高聚乙烯制品的抗冲击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加工成型的聚乙烯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熔融共混的以下组分:组分A、组分B、相容剂、三氧化二锑和十溴化二苯乙烷;
所述组分A包含抗氧剂、交联剂、交联助剂和高密度聚乙烯a,且所述抗氧剂、交联剂、交联助剂和高密度聚乙烯a的质量比为1:(0.25-10):(0.25-10):(73.5-139);
所述组分B由质量比为(1-5):1的高密度聚乙烯b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组成;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所述组分B,所述组分A为15-30重量份,相容剂为1.5-5重量份,三氧化二锑为7-20重量份,十溴化二苯乙烷为14-40重量份;
所述高密度聚乙烯a在190℃、2.16kg下的熔融指数为6-30g/1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未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84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合成芳烃三氟甲硫基化合物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加氢脱氮催化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