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脱附汽油蒸气及二次喷射系统、以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05772.9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09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陈燕林;宋鹏俊;渠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F02B77/08;F01N3/2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汽油 蒸气 二次 喷射 系统 以及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脱附汽油蒸气及二次喷射系统,包括二次喷射管路、主动脱附管路及脱附泵,所述二次喷射管路与所述脱附泵相连将空气泵入所述二次喷射管路的发动机排气管进行二次喷射,所述主动脱附管路与所述脱附泵相连将汽油蒸气泵入所述主动脱附管路的发动机进气管进行主动脱附。可以增加搭载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车型的脱附流量,使得车辆的炭罐得到足够的脱附,进而达到国家排放法规的要求;并在解决主动脱附汽油蒸气的基础上,又能实现二次喷射的功能,在达成尾气排放要求的同时节约了成本和系统的安装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排放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动脱附汽油蒸气及二次喷射系统、以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汽车的油耗及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目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车辆使用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以满足严格的油耗及排放要求,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小马拉大车”的现象。这种状态下,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经常在高负荷下运转,也就是涡轮增压器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这样会使得发动机的进气歧管大部分时间处于正压状态。炭罐作为吸收汽油蒸气的重要零部件,需要在发动机启动后依靠发动机的负压将炭罐中的汽油蒸气吸入到发动机进气歧管中,然后进入气缸参与燃烧,实现汽油蒸气的回收利用,从而达到减少排放的目的。但是如果发动机负压不足,很难将炭罐内的燃油蒸气脱附干净,即出现脱附流量不足的状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市面上主要使用文丘里管方式解决小排放发动机脱附流量不足的问题,但是在部分车型或混合动力车型上还是会出现脱附流量不足的现象。
国6法规增加了对蒸发排系统的泄漏检测要求,即车辆在使用过程中,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能检测出0.5mm或1mm的蒸发排放系统泄漏,并点亮发动机故障灯。目前大多车型采用的是负压诊断技术,即依靠发动机的负压源来对油箱进行抽负压,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泄漏。如果发动机负压不足,对油箱的抽真空能力有限,从而达不到检测的目的。
发动机在冷启动时或其他部分工况,由于催化器转化效率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尾气中的HC、CO等有害物质不能很好的被三元催化器转化为CO2和水,从而造成尾气排放不满足法规要求,行业内普遍采用单独设计一套二次喷射系统将空气喷入排气管让HC、CO与氧气充分燃烧,从而降低排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实现主动脱附汽油蒸气又能实现二次喷射功能的主动脱附汽油蒸气及二次喷射系统、以及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主动脱附汽油蒸气及二次喷射系统,:包括二次喷射管路、主动脱附管路及脱附泵,所述二次喷射管路与所述脱附泵相连将空气泵入所述二次喷射管路的发动机排气管进行二次喷射,所述主动脱附管路与所述脱附泵相连将汽油蒸气泵入所述所述主动脱附管路的发动机进气管进行主动脱附。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喷射管路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进气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相连,所述发动机排气管与所述发动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脱附泵的一路进气口通过第一电磁阀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管相连,所述脱附泵的一路出气口通过二次喷射管与所述发动机排气管相连,所述二次喷射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脱附管路包括炭罐,所述炭罐与所述脱附泵的另一路进气口相连,所述脱附泵的另一路出气口通过主动脱附管与所述发动机进气管相连,所述主动脱附管上设置有炭罐电磁阀。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炭罐相连的燃油箱总成,所述燃油箱总成上设置有油箱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喷射管路还包括与发动机相连的涡轮增压器及设置在所述发动机进气管进口端的空气滤清器。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喷射管路的发动机排气管上设置有三元催化器,所述三元催化器位于所述发动机氧传感器出口侧。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喷射管路的发动机排气管上设置有颗粒捕集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57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