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随机地震动数据库构建的数据交互方法及数据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04266.8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4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彭勇波;丁艳琼;李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22 | 分类号: | G06F16/22;G06F16/28;G01V1/3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蔡彭君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震动 数据交互 地震动参数 数据库构建 数据库装置 模拟地 随机地 实测 结构抗震设计 数据获取指令 抗震设计 数据库 分析 分组 返回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随机地震动数据库构建的数据交互方法及数据库装置,其中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地震动数据,根据地震动数据的来源、对应的场地和地震动参数存放至数据库中的指定位置,其中,地震动数据的来源包括实测地震动数据和模拟地震动数据;步骤S2:接收到数据获取指令后,根据所需要获取的地震动数据的来源、对应的场地和地震动参数从对应分组获取相应的数据并返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囊括了实测地震动数据和模拟地震动数据,满足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中对地震动数据的需求,可以提高数据交互的效率,从而提高抗震设计和分析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结构抗震分析和可靠性评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随机地震动数据库构建的数据交互方法及数据库装置。
背景技术
发生在人类居住区的大震往往会引起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生产生活的影响,对工程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是有效的手段。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是掌握和应用地震动数据。工程中,或者直接将地震作用简化为静力荷载,或者挑选3~5条地震动时程(天然波或人工波)进行结构时程分析,这对于反映地震动强烈的随机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在建筑的结构抗震分析和可靠性评价中需要有数据的支持,但是现有的数据库结构没有针对地震数据的特点进行优化设计,导致在应用时的读取效率低,在读取之后需要终端进行再次处理,导致了结构抗震分析和可靠性评价效率不高,例如中国专利CN108829717A公开了一种基于地震数据进行深水水道构型量化分析和形态模拟的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录入模块,录入地震三维坐标与工区的地质背景信息数据;数据整理模块,将数据分成与深水水道构型相关的多种数据类型;数据存储模块,将各种数据类型分别存储在具有分级式结构的数据库;筛选模块,筛选出发育在相似沉积环境中的深水水道;数据输出模块,将筛选出的表征参数或几何描述信息输出;图形生成模块,基于存储在数据库内的各类数据生成图表或形态模型;对比模块,利用模糊模型识别计算模型的形态相似度。本发明利用编程建立有关深水水道构型单元的数据库,以收录、整理不同构型单元的定量以及定性数据,并对水道构型进行量化分析以及形态模拟。
但是其一是不支持实测地震数据和模拟地震数据的分类存储,二是其没有考虑场地对于地震分析的影响,因此其在结构抗震分析和可靠性评价应用环节的数交互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基于随机地震动数据库构建的数据交互方法及数据库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基于随机地震动数据库构建的数据交互方法,包括:
步骤S1:获取地震动数据,根据地震动数据的来源、对应的场地和地震动参数存放至数据库中的指定位置,其中,所述地震动数据的来源包括实测地震动数据和模拟地震动数据;
步骤S2:接收到数据获取指令后,根据所需要获取的地震动数据的来源、对应的场地和地震动参数从对应分组获取相应的数据并返回。
所述地震动数据库包括用于存储实测地震动数据的第一模块,和用于存储模拟地震动数据的第二模块。
所述第一模块中包括四个分别对应不同场地的大组,每个大组内通过聚类的方式将数据分为多个小组;
所述第二模块中包括四个分别对应不同场地的大组,每个大组内通过聚类的方式将数据分为多个小组。
所述聚类的方式为基于能量分布准则的聚类方式或基于震级-距离准则的聚类方式。
所述实测地震动数据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至少包括地震的名称、发生时间、观测台站名、振动方位、震级、震中距、观测台站地下30m平均剪切波速、持时、数据点的时间间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42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