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掺氢天然气环境下的材料延迟断裂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302864.1 | 申请日: | 2019-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22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郑津洋;尚娟;花争立;顾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N3/02;G01N30/02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周世骏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天然气 环境 材料 延迟 断裂 试验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高压掺氢天然气环境下的材料延迟断裂试验方法。本发明通过加载轴推动钢球来对圆盘薄片试样施加载荷,圆盘薄片试样的另一侧接触高压的掺氢天然气,从而实现圆盘薄片试样在接触高压掺氢天然气的同时受到载荷的作用,开展延迟断裂试验所获数据可用来评价材料在高压掺氢天然气环境下的性能损伤。本发明避免了复杂的伺服试验机构,缩小设备体积地,降低成本;降低氢气发生泄漏的概率,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缩短试验时间,提高试验效率;满足试验温度要求,进行温度对氢脆的影响测试;实现氢气/天然气混合气体的精确配比;利用氢气浓度检测装置进行氢气泄漏检测,方便判断圆盘薄片试样是否破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技术,特别涉及一种高压掺氢天然气环境下的材料延迟断裂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虽然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但是风/光发电的时间间歇性和不可预测性限制其大规模并入主干电网,特别是我国的风/光地理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发电中心与负载中心分离,给其大规模应用造成严重的“弃风限电”。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仅2017年,我国弃风、弃光电量高达419亿kW·h,弃风率超过12%。将多余的风电或光电电解制氢,并将制得的氢气掺入天然气,组成掺氢天然气(HCNG),然后再利用现有天然气管网进行输送,最终用作交通燃料、发电燃料及清洁燃气,被认为是解决大规模风/光电消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同时还可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与天然气的物化性质不同,高压氢气会劣化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引起材料的氢损伤。为保障管道输送掺氢天然气的安全,高压掺氢天然气环境用材料必须开展性能损伤的试验研究。
要进行高压掺氢天然气环境材料性能损伤的研究,应当在真实的高压掺氢天然气环境下开展材料的性能测试。这对相应的试验装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内外目前缺乏相应的试验装置。仅有个别研究机构前期开发了用于纯氢气环境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装置,但是上述设备都面临以下关键问题:
(1)设备结构复杂,存在安全隐患
现有的纯氢气环境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大多由传统材料试验机改造而来,即在传统材料试验机上装设能够提供试验所需的纯氢气环境的环境箱,为容纳试样及其夹具,环境箱内部的容积通常设计的较大,进而导致环境箱体积和壁厚较大,设备整体结构较复杂,造价昂贵。环境箱内储存易燃易爆介质多,并且现有装置都是靠贯穿试验机环境箱的加载轴来对装夹的试样施加载荷,加载轴与环境箱接触面之间常设计动密封结构以维持试验箱内部的压力,但是,动密封结构使用寿命有限,易造成介质泄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测试效率低,时间成本高
现有的高压掺氢天然气环境材料性能损伤装置对装夹的试样施加压力载荷较慢,加载轴施力频率较低,从而造成试验时间成本高,且每次试验需多人操作设备,试验人工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不足,提出一种高压掺氢天然气环境下的材料延迟断裂试验方法。
为解决关键问题,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提供一种高压掺氢天然气环境下的材料延迟断裂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搭建高压掺氢天然气环境材料性能损伤评价装置
将天然气瓶组、氢气瓶组和氩气瓶组分别通过管路接至低压缓冲罐和试验环境箱,低压缓冲罐出口通过管路分别接至色谱分析仪和气动增压泵,气动增压泵的出口接至高压缓冲罐,高压缓冲罐出口通过管路与试验环境箱相接;高压缓冲罐、试验环境箱和色谱分析仪的出口还通过管路接至真空泵和放空管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028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