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绵城市渗排水结构及其水循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98793.2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81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余楚;吕敦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敦玉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61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绵 城市 排水 结构 及其 水循环 系统 | ||
本发明一种海绵城市渗排水结构及其水循环系统公开了一种在现有建筑物外表面设置渗水系统,并和建筑物内的蓄水箱进行连通形成蓄水,将蓄水箱内的水用于日常的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物、渗水系统和蓄水结构,所述渗水系统设置在建筑物外表面上,蓄水结构分别设置在高层建筑物顶部和内部楼层之间,所述渗水系统包括地表层、过滤层、固定架、渗透土层、承托板、隔离箱和支撑柱,隔离箱通过多个固定架置于建筑物上,所述固定架固定置于建筑物上,且和建筑物形成整体的支撑结构,隔离箱内逐层铺设有支撑柱、承托板、过滤层、渗透土层和地表层,所述隔离箱固定置于建筑物顶部和/或侧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海绵城市渗排水结构及其水循环系统,涉及一种基于现有建筑物进行海绵城市进行渗排水的结构,属于环保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现有建筑物外表面设置渗水系统,并和建筑物内的蓄水箱进行连通形成蓄水,将蓄水箱内的水用于日常的水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渗流地面积越来越少,在遇到降水量较大的季节时,经常出现排水不足,带来自然灾害,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渗流地面积越来越少,降水下渗效率低,蓄水、渗水能力差,且不能进行利用,目前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通过增加渗水、蓄水能力,来缓解地表的径流量,现有的海绵城市结构多通过设立蓄水池,将雨水下渗进行存储,当需要反向进行渗透时,将蓄水池内的水反向排出使用,其主要在平地上能够进行,对于现有的洪涝区域,由于建筑物已经规划成型,很难的重新进行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因此对于目前对应老城区,很难形成有效的排蓄水系统,同时随着城市化建设,建筑物的不断增加,自流地的面积越来越小,尤其是大城市,寸土寸金,使得建筑物所占据的地面区域内不能形成完善的水循环体系,该区域的排水压力较大,因此洪涝灾害在城市较多,且导致的损失巨大,现有的渗排水结构不能满足该场所使用,且其蓄水能力有限,且储蓄的水密闭在箱体内,不能再短时间内形成循环,水体在箱体内水质下降,腐臭,影响环境。
公开号 CN108385807A公开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的水循环结构,包括作为海绵城市蓄水结构的蓄水池,还包括泵站、喷泉式增氧池和瀑布式增氧池;所述泵站用于将所述蓄水池内的水泵送至喷泉式增氧池并形成喷泉景观,所述瀑布式增氧池设于所述喷泉式增氧池一侧,且所述瀑布式增氧池包括靠近所述喷泉式增氧池设置的瀑布形成壁,当所述喷泉式增氧池满溢后,水通过所述瀑布形成壁流至所述瀑布式增氧池内,所述瀑布式增氧池的水平位置低于所述喷泉式增氧池的水平位置,所述瀑布式增氧池连通所述蓄水池,该装置占用面积较大,且不能够使用在建筑物占地区域,渗排蓄水能力低。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发明一种海绵城市渗排水结构及其水循环系统提供了一种在现有建筑物外表面设置渗水系统,并和建筑物内的蓄水箱进行连通形成蓄水,将蓄水箱内的水用于日常的水循环系统。
本发明一种海绵城市渗透排水结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一种海绵城市排水结构包括建筑物、渗水系统和蓄水结构,所述渗水系统设置在建筑物外表面上,蓄水结构分别设置在高层建筑物顶部和内部楼层之间,所述渗水系统包括地表层、过滤层、固定架、渗透土层、承托板、隔离箱和支撑柱,隔离箱通过多个固定架置于建筑物上,所述固定架固定置于建筑物上,且和建筑物形成整体的支撑结构,隔离箱内逐层铺设有支撑柱、承托板、过滤层、渗透土层和地表层,所述隔离箱固定置于建筑物顶部和/或侧面;
所述隔离箱底部设置有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密度根据承重载荷进行调节;
所述支撑柱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柱中空区域为导流通道,外侧壁开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两侧底角为圆弧过渡,所述支撑柱两端端面分别置有环形凸起,所述支撑柱采用铜合金颗粒压制而成,
所述承托板平铺置于支撑柱上,且和支撑柱一端的环形凸台对应卡合;
所述承托板为内部疏松多孔的透水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敦玉,未经吕敦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87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