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年两造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98317.0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4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郭忠宝;罗永巨;肖俊;阴晴朗;梁军能;周毅;钟欢;唐瞻杨;谭芸;王志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1/59;A01K63/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包晓静 |
地址: | 530021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池塘 养殖 一年两造 鱼类 流水养殖 苗种放养 循环流水 养殖周期 内循环 水产养殖技术 循环水养殖 采集检测 独立水槽 高效利用 水质指标 尾水处理 养殖管理 养殖模式 植物浮床 存活率 苗种 吸污 放养 样本 天气 | ||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一年两造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方法,所述一年两造池塘循环水养殖方法,具体包括:选取池塘,建立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根据时节在外池塘、独立水槽中分别放养苗种,于上半年进行第一造苗种放养,下半年进行第二造苗种放养;根据具体的天气、水温和鱼类情况进行养殖管理;采集检测样本并进行测定。本发明利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开展鱼类一年两造养殖,能够提高养殖存活率和养殖产量,降低养殖风险和成本,能大幅提高养殖产量,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养殖模式的高效利用;搭建植物浮床,并合理使用吸污设备,提高尾水处理能力,整个养殖周期水质指标均在大部分鱼类适宜生存范围之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年两造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
近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意识的提升,节能环保的意识逐渐增强;在水产养殖行业,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水产养殖汗液的前沿,而循环水养殖方式作为新兴的养殖方式备受追捧,有利于提高现代水产养殖的养殖手段及养殖设施;但是现有的循环水养殖多为工厂化,鱼类生存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空间,渐渐失去生存意识,消极无活力,长期下去导致肉质弹性下降、软绵;此外添加化学试剂对水进行净化处理,不利于水生鱼虾的健康生长,易残留其体内;此外现有的养殖方式中,污水沉降池将沉积下来的水产品排泄物和水生植物的枯叶残枝简单消毒直接进行排放,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污染。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现有的循环水养殖多为工厂化,鱼类生存在一个相对安逸的空间,渐渐失去生存意识,消极无活力,长期下去导致肉质弹性下降、软绵;此外添加化学试剂对水进行净化处理,不利于水生鱼虾的健康生长,易残留其体内;
(2)现有的养殖方式中,污水沉降池将沉积下来的水产品排泄物和水生植物的枯叶残枝简单消毒直接进行排放,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污染。
(3)现有流水养殖采用高密度养殖方式,导致水体污染、养殖成本高,效益低,鱼类存活率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一年两造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一年两造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选取池塘,建立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
S102:根据时节在外池塘、独立水槽中分别放养苗种,于上半年进行第一造苗种放养,下半年进行第二造苗种放养;
S103:根据具体的天气、水温和鱼类情况进行养殖管理;
S104:采集检测样本并进行测定。
进一步,所述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具体包括:
选取池塘,主体采用混凝土结构,由3条独立水槽组成;集污槽设置在水槽后部;池塘靠近水槽的一侧建有1个沉淀池,沉淀池内有生态型杀菌剂;沉淀池连接1条100m长的过滤水渠,过滤水渠中铺设麦饭石、海粗沙和活性炭;
在水槽前侧设置水生植物净化区,水生植物为水葫芦;在水槽后侧设置水生植物吸收转化区,水生植物吸收转化区由30个生物浮床组成,种植空心菜;
循环水槽配套设备主要包括:3套气提式推水增氧系统,1套底层增氧系统,1套吸污系统,4台叶轮式增氧机、1台涌浪式增氧机和备用发电机。
进一步,所述生态型杀菌剂按照质量份数由蒲公英50~70份、大蒜20~30份、薄荷叶20~30份、马齿笕30~40份、大叶青15~25份、竹叶10~14份和中药残渣提取液100~300份组成。
进一步,所述生态型杀菌剂的制备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83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