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变径薄壁管复合成形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97438.3 | 申请日: | 2019-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7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池;黄丽容;陈宇航;罗开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35/00 | 分类号: | B21D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1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壁管 复合成形装置 夹紧装置 变径 推拉装置 传动轴 连接盘 传动装置 生产效率 大变形 成形 电机 传动装置输出端 电机输出端 输出端连接 机架顶部 装置布局 有机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变径薄壁管复合成形装置。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现大变形比成形、生产效率高的大变径薄壁管复合成形装置。一种大变径薄壁管复合成形装置,包括有机架、第一电机、传动装置、传动轴、第一夹紧装置、第一推拉装置、连接盘和第二夹紧装置等,机架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夹紧装置,机架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推拉装置,第一推拉装置输出端连接有连接盘,连接盘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夹紧装置。本发明达到了薄壁管大变形比成形方便、生产效率高的效果,通过合理的装置布局使本发明结构简单,运行起来简单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形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大变径薄壁管复合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管材的制造与应用在生产制造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钢管与圆钢等实心钢材相比,在抗弯抗扭强度相同时,重量较轻,广泛用于制造结构件和机械零件,如石油钻杆、汽车传动轴和自行车架等。钢管还是各种常规武器不可缺少的材料,枪管、炮筒等都需要钢管来制造。结构轻量化是汽车、飞机和火箭等运输工具节约燃料、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机动性能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节能环保”越来越受重视,轻量化也更加广泛地应用到生产制造的方方面面,其中薄壁管的开发与应用显得愈发重要。但是,目前薄壁管特别是大变径比的薄壁管的生产制造技术还有待提高。
内高压成形是以管材作为坯料,通过管材内部施加高压液体和轴向补料把管材压入到模具型腔使其成形为所需形状的工件。按成形零件种类的种类,内高压成形主要分为三类:变径管内高压成形、弯曲管件内高压成形、多通管内高压成形。另外,旋压成形也是加工管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其加工过程中,旋轮在回转运动中对毛坯加压,使毛坯产生局部且连续的塑性变形。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旋压技术来成形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汽车、工程机械中各种类型的薄壁中空形状零部件。
变径管是指管件中间一处或几处的管径大于或小于两端管径。但是,市场上现有的变径管内高压成形技术难以实现大变径比成形,容易出现破裂和起皱,而且变径管内高压成形还存在密封困难、工艺复杂和报废率高等问题。而目前的旋压技术难以实现薄壁管小局部的大变形量成形,存在着局部减薄严重和成形效率低等问题。因此,随着社会对高效率、低能耗、绿色制造的日益重视,亟需提供一种可实现薄壁管大变径比加工的、生产效率高的、节约人力物力的大变径薄壁管复合成形装置。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薄壁管难以实现大变形比成形、容易出现破裂和起皱、局部减薄严重、废品率高和生产效率低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现薄壁管大变形比成形、成形部位减薄均匀、成形效果好、不易出现破裂和起皱、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生产效率高的大变径薄壁管复合成形装置。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大变径薄壁管复合成形装置,包括有机架、第一电机、传动装置、传动轴、第一轴承座、支撑板、第一夹紧装置、第一推拉装置、连接盘、第二夹紧装置、第二推拉装置、第一连接架、第一转轴、预成形辊、第三推拉装置、第二连接架、第二转轴和整形辊,机架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装置,传动装置输出端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夹紧装置,传动轴上安装有第一轴承座,第一轴承座固定安装在支撑板上,支撑板焊接在机架上,机架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推拉装置,第一推拉装置输出端转动式连接有连接盘,连接盘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夹紧装置,第二夹紧装置与第一夹紧装置之间装夹有薄壁管,机架左侧设置有第二推拉装置,第二推拉装置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架,第一连接架上转动式安装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上固定安装有预成形辊,机架右侧设置有第三推拉装置,第三推拉装置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架,第二连接架上转动式安装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固定安装有整形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理工大学,未经江西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743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垫圈成型设备及其方法
- 下一篇:一种辅助更换电站锅炉弯管模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