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气固短接触系统及应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95138.1 | 申请日: | 2019-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47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晨曦;魏飞;钱振;钱成伟;孙晓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加宝石化设备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8/14 | 分类号: | B01J8/14;C10G11/00;B01D53/06;B01D7/02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李世喆 |
地址: | 115003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筒体结构 接触分离装置 壳体 气体反应物 接触系统 颗粒出口 颗粒入口 壳体顶部 切向入口 升气管 涡流 接触反应 气体产物 输出气体 输送气体 反应物 结晶核 吸附剂 催化剂 应用 体内 输出 携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气固短接触系统及应用方法,该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包括:筒体结构壳体、气体切向入口和颗粒入口、颗粒出口以及设置于筒体结构壳体顶部的升气管,其中,颗粒入口,用于向筒体结构壳体输送第一类固体颗粒,第一类固体颗粒包括:催化剂、吸附剂和结晶核介质中的任意一种;气体切向入口,用于向筒体结构壳体输送气体反应物;在筒体结构壳体内,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并携带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以实现气体反应物与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颗粒出口,用于输出到达筒体结构壳体顶部的第二类固体颗粒;升气管,用于输出气体产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气固短接触系统及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反应器是一种实现反应过程的设备,由于其可以用于实现液相单相反应过程和液液、气液、液固、气液固等多相反应过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等领域。
目前,对于气固两相反应如催化裂化反应、吸附反应等采用的反应器来说,其内部设置有各种构件如气体分布器、固体颗粒分布板、搅拌器等等,而内构件的存在常常造成返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气固短接触系统及应用方法,解决了气固反应的返混问题。
一种气固短接触分离装置,包括:筒体结构壳体、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下端的气体切向入口和颗粒入口、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上端的颗粒出口以及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顶部的升气管,其中,
所述颗粒入口,用于向所述筒体结构壳体输送第一类固体颗粒,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包括:催化剂、吸附剂和结晶核介质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气体切向入口,用于向所述筒体结构壳体输送气体反应物;
在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内,所述气体反应物形成涡流,并携带所述固体颗粒从底部向顶部旋转,以实现所述气体反应物与所述第一类固体颗粒接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以及第二类固体颗粒;
所述颗粒出口,用于输出到达所述筒体结构壳体顶部的第二类固体颗粒;
所述升气管,用于输出所述气体产物。
优选地,
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直径范围:150mm~1000mm。
优选地,
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高度范围:1000mm~5000mm。
优选地,
所述升气管的直径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直径之比为0.2-0.7;
优选地,
所述升气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内,所述升气管插入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的长度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直径比为0.1~1。
优选地,所述气体切向入口,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下端的第一穿孔以及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垂直的第一金属管,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穿孔贴合,锚固于所述第一穿孔周围。
优选地,所述颗粒入口,包括:设置于所述筒体结构壳体侧壁下端的倒水滴状穿孔以及第二金属管,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管的一端与所述倒水滴状穿孔贴合,锚固于所述倒水滴状穿孔周围,使所述第二金属管倾斜向上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度~45度;
所述倒水滴状穿孔的下端到所述筒体结构壳体底部边缘的距离为0-150mm。
优选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加宝石化设备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经辽宁加宝石化设备有限公司;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51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