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禽流感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94633.0 | 申请日: | 2019-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83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闫丽萍;宋素泉;姚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68 | 分类号: | G01N33/68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王江南 |
地址: | 210095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禽流感 蛋白 抗体 检测 试剂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禽流感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包括,单克隆抗体H5‑M5、H7‑2F8和NP‑M1,本发明杂交瘤细胞2F8株制备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单克隆抗体H7‑2F8,该单克隆抗体可与不同的H7亚型毒株发生反应,且与其他亚型禽流感病毒不发生反应,可用于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检测,为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本发明提供的蛋白抗体诊断芯片用于快速地确定不同种属动物体内是否存在禽流感病毒NP蛋白抗体,且能同时区分禽流感病毒的H5和H7亚型,以达到对禽流感及禽流感的H5、H7亚型进行早期鉴别诊断以及疫情监测的目的,并能检测不同种属,从而为禽流感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免疫学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禽流感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
背景技术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具有严重危害的人畜共患病,不仅给畜牧业、养禽业带来灾难性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对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一部分高致病性毒株,其危害更是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该病一年四季都可流行,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以及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经口传播,易造成大范围流行。1918年西班牙流感由H1N1病毒引起,造成约5 000万人死亡;1957年由H2N2亚型引起的“亚洲流感”造成约280万人死亡;1968年由H3N2引起的“香港流感”造成约100万人死亡;1995年,出现首例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从患者鼻腔中分离到H7亚型禽流感病毒,确定为第一例通过自然传播由鸟类感染人的事件。近年来,H7亚型禽流感病毒已造成七千多万只家禽死亡,波及的范围广,爆发的亚型多。2013年3月,在中国首次检测到一个新型的H7N9,至2013年8月12日共造成135人感染,45人死亡。截止至2017年7月25日,全国共有1557人被确诊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死亡605人,病死率为38.86%。新出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对人类构成了潜在的高度风险。因此,流感病毒能给人类、自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对流感病毒的鉴定和早期诊断是非常有重要的。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属正粘病毒科,是单股负链RNA病毒,其基因组由8个节段组成,至少编码11种已知蛋白,包括PB1、PB2、PA、HA、NA、NP、M(M1和M2)、NS(NS1和NS2)等。其中HA由节段4编码,是I类膜融合蛋白,在碱性氨基酸处裂解成两个成熟的亚稳态蛋白:HA1和HA2。HA蛋白能识别α-2,3-和α-2,6-半乳糖连接的两种唾液酸受体(Sialic Acid)。流感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是由其表面的HA与宿主细胞表面上的唾液酸受体共同介导的,首先位于HA头部的受体结合位点吸附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受体,进而诱导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促进病毒进入细胞。有研究表明不同流感病毒的病毒脱落及传播依赖于其特异性的HA或NA蛋白。因此,制备一种H7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单克隆抗体有助于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诊断和预防治疗。
现有ELISA试剂盒只能检测一种抗原,无法同时检测多种抗原,其他的蛋白芯片虽然能检测出多种抗原的抗体,但是只能检测一个种属,如果要检测不同种属需要更换不同的二抗,给实验带来不便,因此,如何开发一种不必更换抗体即可检测多个种属并同时检测多种抗原的方法,是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的技术缺陷,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作为本发明其中一个方面,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禽流感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禽流感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其包括,单克隆抗体H5-M5、H7-2F8和NP-M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46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