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探针、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及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290686.5 | 申请日: | 2019-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3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李亮;金芜军;安娜;张玉昆;文婷婷;丁佳麒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37;C12Q1/6825;C12N15/11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王浩然 |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探针 转基因植物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 检测 转基因检测 单链核酸探针 高通量检测 检测灵敏度 转基因产品 核苷酸序 重复检测 基因 传感器 简并 抗虫 耗时 物种 再生 | ||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探针、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及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所述探针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本公开的探针及含有该探针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能够特异性地检测cry1A基因,检测灵敏度高、样品无需标记且可再生,便于使用;该传感器克服了传统转基因检测PCR方法的耗时长、费用高且不可重复检测的缺点,且实践证明对于物种间存在差异的DNA序列,同样可设计简并单链核酸探针用于转基因检测,可以实现多种抗虫(cry1A)基因的转基因产品大规模、高通量检测。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生物技术产品分析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探针、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及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迅速发展,转基因产品的种类与数量逐渐增加,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因此,转基因检测工作在保证转基因安全性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目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转基因生物的检测主要方法,但其反应时间较长、实验程序复杂、且为“终点法”,即每一个反应中所使用的试剂、耗材在实验结束后均不可重复使用。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探针及既能提高检测灵敏度又可再生的生物传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探针,所述探针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检测转基因植物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所述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包括传感芯片,所述传感芯片上偶联有本公开第一方面所述的探针。
可选地,所述传感芯片表面结合有链霉亲和素;所述探针5’端标记有生物素。
可选地,所述偶联包括如下步骤:将含有所述探针的偶联溶液流经所述芯片,使所述探针与所述芯片表面结合,得到所述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偶联溶液还含有HEPES、NaCl、EDTA和Surfactant P20,所述探针在所述偶联溶液中的浓度为20~50nM,所述偶联的时间为180~300s;所述探针的偶联量为200~400RU。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所述检测的目标基因为cry1A基因,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提取待测植物的基因组DNA;S2,使含有所述基因组DNA的溶液流经所述传感芯片,并检测RU值响应信号;若产生RU值响应信号,则所述待测植物中含有所述目标基因,若未产生RU值响应信号,则所述待测植物中不含有所述目标基因;所述传感芯片为本公开第二方面所述的传感器的所述传感芯片。
可选地,步骤S2中的所述含有所述基因组的溶液为所述基因组DNA与PBSM缓冲液的混合溶液;所述混合溶液流经所述传感芯片的流速为10~30μL/min,时间为120~300s。
可选地,所述PBSM缓冲液的pH为7.0~8.0,所述PBSM缓冲液含有浓度为125~150mM的NaCl、浓度为2.0~3.0mM的KCl、浓度为10~15mM的Na2HPO4、浓度为1~5mM的KH2PO4、浓度为0.0005~0.001体积%的吐温20和浓度为15~20mM的MgCl2。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在步骤S2之后,将所述传感芯片再生,所述再生的方法包括:使再生试剂与所述传感芯片接触30~60s进行再生处理;所述再生试剂为浓度为10~50mM NaOH和/或50mM NaOH与1M NaCl的混合溶液。
可选地,所述待测植物包括水稻、玉米、大豆和棉花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长春理工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906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