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甘薯定株补锌流程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86554.5 | 申请日: | 2019-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4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英;郭雨松;杨琳;刘颖;张冬梅;杨柳;赵静;石杨;石玲玲;武静;杨岁岁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红英 |
主分类号: | A01G22/25 | 分类号: | A01G22/25;A01C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63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薯 施肥 补锌 肥土 锌肥 配制 精细 田间管理 甘薯生产 技术效益 土壤条件 磨粉 起垄 便利 吸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薯定株补锌流程和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流程和方法:测土以缺定补→精细配制肥土→起垄→定株施肥→正常田间管理。通过以缺定补、精细配制肥土、磨粉施肥、定株施肥等给甘薯创造便利、科学、高效的吸收利用锌肥的土壤条件,更能发挥甘薯补施锌肥的技术效益,提高甘薯生产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甘薯定株补锌流程和方法。
背景技术
甘薯既是粮食作物,也是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部分地区是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甘薯用途广泛,鲜甘薯营养丰富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是世界上公认的“抗癌王”食品,成了人们追逐的“香饽饽”。为了提高甘薯产量,提高生产效益,满足人们对甘薯食品的需求,多年来我们开展了甘薯底施锌肥的系统研究,主要依据是:土壤缺锌。我国黄淮海石灰性冲积平原,受石灰性土壤和PH值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被农作物能利用的有效锌普遍较低。据2015年到2017年对20个乡镇64个行政村286点的测定调查,土壤有效锌含量从0.14—6.75mg/kg不等,平均值为1.33 mg/kg。其中,含量小于0.5 mg/kg(很低)的26个点,占总点数的9.1%,平均值0.38 mg/kg;含量在0.5-1.0 mg/kg(低)的119个点,占总点数的41.6%,平均值0.75 mg/kg;含量在1.0-2.0 mg/kg(中等)的114个点,占总点数的39.9%,平均值1.56 mg/kg;含量在2.0-4.0 mg/kg(高) 的15个点,占总点数的5.2%,平均值2.49 mg/kg;含量大于4.0 mg/kg (很高)的12个点,占总点数的4.2%,平均值5.63 mg/kg。按照惯例,土壤有效锌分五级,含量小于0.5 mg/kg为很低;含量在0.5-1.0 mg/kg为低;含量在1.0-2.0 mg/kg为中等;含量在2.0-4.0 mg/kg为高;含量大于4.0 mg/kg为很高。按此推算,调查区土壤有效锌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并且50.7%的土壤处于缺锌状态,这与全国土壤普查结果基本吻合,根据全国土壤普查资料,我国土壤缺锌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人们需要富含锌元素的甘薯食品。锌是人类和农作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它不仅关系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呈缺锌状态,所生产的农产品也相应含锌量不足,加之人们大部分膳食以植物源食物为主,从而导致部分儿童锌营养不足,因缺锌而影响正常发育。
土壤有效锌失衡程度逐年加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耕作制度的影响,现在的土壤基本没有休耕期,大多是一年两熟或者多熟,加之农作物产量较高,从土壤中带走了大量的锌元素;二是农民只是重视氮磷钾肥的补施,没有补施锌肥的习惯;三是业务部门缺乏系统的甘薯补锌技术指导和宣传。
目前生产上没有见到具体的甘薯补锌操作方法。尽管甘薯需要补锌,从公开资料看,没有发现甘薯底施锌肥具体操作办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甘薯定株补锌流程和方法,通过以缺定补、精细配制肥土、磨粉施肥、定株施肥等给甘薯创造便利、科学、高效的吸收利用锌肥的土壤条件,更能发挥甘薯补施锌肥的技术效益,提高甘薯生产效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甘薯定株补锌流程和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流程和方法:测土以缺定补→精细配制肥土→起垄→定株施肥→正常田间管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测土以缺定补。首先对计划种植甘薯的土壤,测定土壤中的有效锌含量,然后根据土壤有效锌含量确定补锌方案。具体方案是:土壤有效锌在0.5 mg/kg以下的,定株补锌增产极为显著,进行补锌;土壤有效锌在0.5-1.0mg/kg的,定株补锌增产显著,进行补锌;土壤有效锌在1.0 mg/kg以上的增产不稳定,不建议定株补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红英,未经张红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65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控制硒含量的富硒水稻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前胡生态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