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装置及水溶液碳化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283980.3 | 申请日: | 2019-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3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 发明(设计)人: | 潘铜钢;宫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J31/00 | 分类号: | A47J31/00;A47J31/50;F25D3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0 | 代理人: | 成丽杰 |
| 地址: | 20043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储冷介质 供水管 制冷管 制冷装置 进口和出口 方向逐层 碳化设备 盘绕 冷量 预设 储存 制冷剂 金属管道 内制冷剂 饮料机 暴露 流通 排布 紧凑 冷却 占用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饮料机,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及水溶液碳化设备。本发明中,制冷装置,包括:储冷介质;制冷管,用于制冷剂的流通;制冷管设置于储冷介质内,并在储冷介质内沿预设方向逐层盘绕,制冷管的进口和出口均暴露于储冷介质外;供水管,用于输送水溶液;供水管设置于储冷介质内,并在储冷介质内沿预设方向逐层盘绕,供水管的进口和出口均暴露于储冷介质外;制冷管和供水管均为金属管道,储冷介质用于储存流通在制冷管内制冷剂的冷量,还用于将储存的冷量对供水管内的水溶液进行冷却。与现有技术相比,使得制冷装置内部结构排布更为合理且紧凑,体积较小,占用较小的空间,适合家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饮料机,特别涉及制冷装置及水溶液碳化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生活品质逐步提高的社会环境中,用户追求更为便捷品质更高的生活,对饮品的需求在增大,且不再局限于喝包装饮料,而是需求将饮料机作为家用电器产品,可在需要饮品时可即时喝到现制的饮品。然而,现有的饮料机为商业产品,用于按批次大量生产饮品,批发销售供应市场。在生产饮品中需要对水溶液进行制冷,需要制冷装置,由于现有设备为商业产品整体体积大,因此会有足够大的生产用地用于放置饮料机,从而饮料机内的制冷装置也只需能实现对水溶液制冷就行,不会考虑制冷装置的占地面积,制冷装置中的进水管内的水通过制冷剂制冷后直接进入碳化罐中,设备整体较大,也会有足够的空间放置进水管等部件,从而在整个生产空间内不会做出精密的布局设计。导致制冷装置整体体积较大,无法放置在家庭中,不适合家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及水溶液碳化设备,使得制冷装置内部结构排布更为合理且紧凑,体积较小,占用较小的空间,适合家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装置,包括:
储冷介质;
制冷管,用于制冷剂的流通;所述制冷管设置于所述储冷介质内,并在所述储冷介质内沿预设方向逐层盘绕,所述制冷管的进口和出口均暴露于所述储冷介质外;
供水管,用于输送水溶液;所述供水管设置于所述储冷介质内,并在所述储冷介质内沿预设方向逐层盘绕,所述供水管的进口和出口均暴露于所述储冷介质外;
所述制冷管和所述供水管均为金属管道,所述储冷介质用于储存流通在所述制冷管内制冷剂的冷量,还用于将储存的冷量对所述供水管内的水溶液进行冷却。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水溶液碳化设备,包括:
如上述制冷装置;
碳化灌,设置于所述制冷装置的所述储冷介质中,用于承接从所述供水管的出口送出的已被所述冷却介质冷却的水溶液。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包括储冷介质、制冷管和供水管,制冷管和供水管均设置在储冷介质中,且制冷管和供水管的进口和出口均暴露在储冷介外,从而制冷剂可进入制冷管并从制冷管中流出,水溶液也可进入供水管并从供水管中流出。且制冷管和供水管均为金属管道,而金属管道容易传导热量,从而在制冷剂在制冷管中流通时,通过金属管道将冷量传送给储冷介质,储冷介质将冷量存储,并在水溶液在供水管中流通时,储冷介质将储存的冷量传输给供水管道内的水溶液,实现水溶液的制冷。并且,制冷管和供水管均逐层盘绕在储冷介质中,从而储冷介质中可容纳更多的制冷管和供水管,对储冷介质内的空间综合利用,且制冷管和供水管可更合理的设置在储冷介质中,更多的制冷管位于储冷介质中,经过储冷介质的制冷剂也更多,使得储冷介质长期储存冷量,在冷量被消耗时能够得到尽快的补充,让流经水溶液也快速的被冷却,从而可满足工艺需求对水溶液制冷。另外,更多的供水管位于储冷介质中,从而更多的水溶液流经储冷介质,使得更多的水溶液被快速冷却,满足后期水溶液的需求。使得制冷装置可实现使用同时,内部结构安排合理且紧凑,缩小整体体积,占地面积减小,满足家用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未经科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39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