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飞蝗孔道形成相关基因Lmsnar 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82608.0 | 申请日: | 2019-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93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刘卫敏;赵艺妍;赵小明;张建珍;马恩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2 | 分类号: | C12N15/12;C07K14/435;C12N15/113;A01N57/16;A01P7/04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郑晋周;翟冲燕 |
地址: | 03000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蝗 孔道 形成 相关 基因 base italic lmsnar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提供飞蝗孔道形成相关基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飞蝗孔道形成相关基因
背景技术
飞蝗是全球性的农业害虫,分布范围较广,具有极强的暴发性,常以群居形式出现且迁飞能力强。其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蝗灾一旦暴发,受灾范围广,为害严重。近年来,由于长期不合理地采用化学防治,不仅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使得飞蝗对常用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因此筛选新型分子靶标,研发新型绿色环保杀虫剂成为重要的社会关注热点。
RNA 干扰(RNAi)是指细胞利用内源性或外源性双链RNA(dsRNA)介导诱发,由特定酶参与的使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从而导致基因沉默的现象,属于转录后基因沉默。近几年来RNAi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Science》杂志评为2001年的十大科学进展之一,并名列2002年十大科学进展之首。RNAi不仅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同时在害虫防治方面也具有极大潜力。通过RNA干扰进行害虫防治具有如下特点:1)杀虫具有专一性,对非靶标生物无杀伤作用;2)RNA在自然界极易降解,无残留;3)对环境无毒无害,相对安全。因此,国内外学者将其称为第四代杀虫剂,RNAi技术已成为未来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研究方向。
昆虫体壁覆盖整个虫体,具有维持虫体形态,抑制体内水分蒸发和抵御外源物质入侵等作用。昆虫体壁主要由上表皮(epicuticle)、原表皮(procuticle)和真皮细胞层(epidermal cells)组成。昆虫表皮具有较强的疏水特性和保水功能,可以使虫体更好地适应相对干燥的陆地环境。昆虫表皮脂类物质的结构和含量是决定其在干燥高温等逆境环境中能否生存的主要因素。位于原表皮的孔道是脂类物质从真皮细胞到上表皮转运的主要通道。Snar在黑腹果蝇中被鉴定为一种胞外蛋白,其在防止表皮脱水及外源物质入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飞蝗中,对其理化特性及生物学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飞蝗孔道形成相关基因
本发明由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飞蝗孔道形成相关基因
所述飞蝗孔道形成相关基因
所述的飞蝗孔道形成相关基因合成的dsRNA,其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3。
所述的飞蝗孔道形成相关基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26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