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炉烟气高效除尘及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282302.5 | 申请日: | 2019-04-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0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 发明(设计)人: | 徐俊超;龙红明;孙运兰;吴玉欣;张向阳;朱宝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22B1/18 |
| 代理公司: | 合肥顺超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20 | 代理人: | 周发军 |
| 地址: | 24300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余热锅炉 蒸汽相变 脱除塔 余热回收系统 旋风除尘器 电炉烟气 高效除尘 沉降室 细颗粒 蓄热式 脱除 烟气余热回收 余热回收技术 管道连接 节能减排 市场运用 烟气净化 烟气 蒸汽 | ||
本发明公开了公开了烟气净化和余热回收技术领域的一种电炉烟气高效除尘及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包括蓄热式沉降室、余热锅炉、旋风除尘器和蒸汽相变脱除塔,所述蓄热式沉降室、余热锅炉、旋风除尘器和蒸汽相变脱除塔依次通过管道连接,通过设置余热锅炉和蒸汽相变脱除塔,既能够实现烟气余热回收,又能够利用产生的蒸汽促进PM2.5细颗粒长大并脱除,达到高效脱除烟气细颗粒,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具有广泛的市场运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气净化和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炉烟气高效除尘及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尤其是PM2.5细颗粒给人们的生活及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必须进一步降低颗粒物的排放,提高排放标准。伴随着火电行业污染物进一步削减面临边际空间递减、边际成本攀升的制约,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应转移到污染物排放强度更高的非电行业。未来对于非电行业的除尘标准将会逐步提高。
电炉烟尘是钢铁企业中主要污染源之一,具有排放量大、烟气温度高、粉尘细且具有亲水性等特点。目前针对电炉气体的除尘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机械除尘、湿法除尘、过滤除尘和静电除尘。但是这些除尘设备对于电炉烟气PM2.5的脱除效率不高,使得烟气中的PM2.5排放超标,故亟需设计一种用于电炉烟气PM2.5的脱除净化系统,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电炉烟气高效除尘及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炉烟气高效除尘及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亟需设计一种用于电炉烟气PM2.5的脱除净化系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炉烟气高效除尘及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包括蓄热式沉降室、余热锅炉、旋风除尘器和蒸汽相变脱除塔,所述蓄热式沉降室、余热锅炉、旋风除尘器和蒸汽相变脱除塔依次通过管道连接。
优选的,所述蓄热式沉降室的进气端设置有泄压阀。
优选的,所述余热锅炉的蒸汽输出端设置有水汽分离器。
优选的,所述旋风除尘器的卸灰口设置有吸尘器。
优选的,所述蒸汽相变脱除塔包括一对蒸汽入口,分别设置于脱除塔下部两侧,且脱除塔上部设置丝网除雾器,所述丝网除雾器上部设置冲洗水系统。
优选的,一种电炉烟气高效除尘及余热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从电炉第四孔出来的烟气经蓄热式沉降室调温和沉降,然后通往余热锅炉对高温烟气的热量进行回收,产生蒸汽;产生的蒸汽一部分送入钢厂蒸汽管网,另一部分通入系统后面的蒸汽相变脱除塔;烟气经余热锅炉后,烟气温度降低、体积减小,流速降低,在旋风除尘器中进行预除尘,脱除大于5μm以上的细颗粒;旋风除尘器出口烟气然后送入蒸汽相变脱除塔,烟气中未脱除的细颗粒在通入蒸汽形成的过饱和水汽环境中发生核化凝结长大,长大后的含尘液滴经蒸汽相变脱除塔内部的丝网除雾器拦截,在冲洗水的作用下冲洗至脱除底部,经废液排放口排放,同时净化后的烟气经蒸汽相变脱除塔出口送至烟囱排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余热锅炉和蒸汽相变脱除塔,既能够实现烟气余热回收,又能够利用产生的蒸汽促进PM2.5细颗粒长大并脱除,达到高效脱除烟气细颗粒,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具有广泛的市场运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蓄热式沉降室,2-余热锅炉,3-旋风除尘器,4-蒸汽相变脱除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823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