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广告主品牌塑形与融合媒体相互作用演示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78322.5 | 申请日: | 2019-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29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磊;刘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致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30/02 | 分类号: | G06Q3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企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7 | 代理人: | 熊亮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品牌 传播 广告传播效果 效果观察 演示系统 主体形象 广告主 新媒体 塑形 融合 观察 技术方案要点 信息发布媒体 投放 迭代优化 发布信息 广告投放 即时反馈 品牌形象 品牌战略 外界信息 网络互动 赋能 绘制 反馈 评论 网络 帮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广告主品牌塑形与融合媒体相互作用演示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品牌主体形象模块、广告传播效果观察模块和新媒体传播效果观察模块,所述的品牌主体形象模块用于收集网络上的外界信息,利用各元素绘制品牌形象,所述的广告传播效果观察模块用于广告投放效果的观察,根据投放效果的反馈,即时调整投放方法,所述的新媒体传播效果观察模块用于对接主要的信息发布媒体,获取发布信息的评论和其他网络互动行为,根据即时反馈,调整传播策略。本发明通过融合媒体和传播效果的策略赋能,不断迭代优化传播策略,以帮助品牌主体逐步达成品牌战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广告主品牌塑形与融合媒体相互作用演示系统。
背景技术
信息具有形塑作用。品牌主体正是通过媒介(新媒体、广告)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外传递着信息,以期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获取更大的回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有了很大改变,随之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大众传播时代的单向传播,转变为新媒体时代的多向传播。在现有特点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且新媒体众多。外界信息的不可控性,使得“信息形塑”这一过程变得尤为困难。与信息传播复杂性增加相对而来的,是外界对于品牌主体的认知/观点得以收集,使外界的信息反馈,可以帮助品牌主体调整传播策略,更有针对性地构建品牌形象。这正是当下融合媒体理念的一部分。
当前品牌主体构建品牌形象,还是以广告投放的方式为主。新媒体信息传播对品牌塑形同样有着重要影响,显然这一点还没有得到品牌广告主的足够重视。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新的传播特点,有效传递信息、掌控外界信息,成为品牌主体形塑过程中遇到的极大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融合媒体和传播效果的策略赋能,不断迭代优化传播策略,以帮助品牌主体逐步达成品牌战略的广告主品牌塑形与融合媒体相互作用演示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广告主品牌塑形与融合媒体相互作用演示系统,包括品牌主体形象模块、广告传播效果观察模块和新媒体传播效果观察模块,所述的品牌主体形象模块用于收集网络上的外界信息,利用各元素绘制品牌形象,所述的广告传播效果观察模块用于广告投放效果的观察,根据投放效果的反馈,即时调整投放方法,所述的新媒体传播效果观察模块用于对接主要的信息发布媒体,获取发布信息的评论和其他网络互动行为,根据即时反馈,调整传播策略。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品牌主体形象模块包括第一数据获取模块、第一信息分析模块和第一数据可视化模块,所述的第一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在网络上建立信息收集站点,搜集与品牌主体相关的信息,所述的第一信息分析模块用于对外界反馈信息汇总,进行分类、分析,将数据整合成为绘制品牌主体形象的基本元素,所述的第一数据可视化模块通过用第一信息分析模块输出的基本元素,绘制主体形象,通过定制化的图表形式呈现。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信息收集站点包括新闻发布网站、自媒体平台和论坛社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基本元素包括品牌网络渗透度指数、品牌词云、品牌情感分析、品牌热点话题、品牌互动媒体排行、传播节点排行和其他要素。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传播节点为网络用户在各媒体上注册的ID。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一数据可视化模块还包括信息预警模块。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广告传播效果观察模块包括第二数据获取模块、第二信息分析模块和第二可视化模块,所述的第二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对接广告投放后台,获取品牌主体的广告投放信息,所述的第二信息分析模块用于定制化规则,对外广告投放数据汇总,进行分类、分析,所述的第二可视化模块用于用户将第二信息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以图形化方式呈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致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未经致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83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积分兑换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子发票查重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