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T管在改良式大鼠肠内营养和药物输注模型中的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72132.2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3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于庆生;彭辉;张琦;余树山;周富海;刘举达;经文善;郭彬彬;袁以洋;黄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D1/00 | 分类号: | A61D1/00;A61D7/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验大鼠 大鼠 空肠 置入 腹壁戳孔 药物输注 上端 大鼠肠 改良式 置入口 术后 营养液 堵塞 韧带 皮下隧道 肩胛区 颈背部 导管 滴注 腹腔 滑脱 前壁 尾端 成活率 喂养 改良 皮肤 阻挡 中药 死亡 自由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管在改良式大鼠肠内营养和药物输注模型中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实验大鼠距离屈氏韧带一定距离处的空肠前壁戳孔,并将T管置入空肠内,关闭实验大鼠腹腔并在腹壁戳孔,然后将T管尾端从腹壁戳孔引出,接着将T管沿实验大鼠颈背部双侧肩胛区皮肤皮下隧道潜行引出;通过T管向实验大鼠肠内滴注中药和营养液。本发明:①T管固定更加牢靠,管道不易滑脱;②T管的置入使得管道置入口的上端不被堵塞,先前由于普通导管的阻挡,使得空肠置入口上端被堵塞,因此大鼠术后不能进食水,T管使用后彻底改良了这一点;③T管的置入使得大鼠术后可以自由进食水,减少了由于人为喂养疏忽因素引起的大鼠的死亡,增加了模型的成活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的新使用方法,具体是一种T管在改良式大鼠肠内营养和药物输注模型中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肠内肠外营养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展以来,已经在国内外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临床应用的普遍性,研究各种营养物质作用的基础研究也不断深入。作为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动物实验的肠内营养持续输注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大鼠淋巴液由于技术难度较高而难以获得。目前较常用的大鼠肠内营养输注模型采用普通导管置入,由于普通导管的阻挡,使得空肠置入口上端被堵塞,大鼠术后不能进食水。这种造模方法存在动物死亡率高、大鼠耐受性差、造模易被大鼠破坏的问题,并且在造模过程中存在操作难度大、对大鼠刺激性强的问题。
在胆囊手术时,多采用T管引流。本发明将T管应用于大鼠肠内营养和药物输注模型,减少了由于人为喂养疏忽因素引起的大鼠的死亡,增加了模型的成活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T管在改良式大鼠肠内营养和药物输注模型中的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大鼠肠内营养输注造模时直管输送中药与营养液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T管在改良式大鼠肠内营养和药物输注模型中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实验大鼠距离屈氏韧带一定距离处的空肠前壁戳孔,并将T管置入空肠内,关闭实验大鼠腹腔并在腹壁戳孔,然后将T管尾端从腹壁戳孔引出,接着将T管沿实验大鼠颈背部双侧肩胛区皮肤皮下隧道潜行引出;通过T管向实验大鼠肠内滴注中药和营养液。
一种T管在改良式大鼠肠内营养和药物输注模型中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距离屈氏韧带14-16cm距离处的空肠前壁戳孔。
所述的一种T管在改良式大鼠肠内营养和药物输注模型中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T管沿实验大鼠颈背部双侧肩胛区皮肤皮下隧道潜行引出后,在T管引出部分外套装弹簧套管进行固定。
所述的一种T管在改良式大鼠肠内营养和药物输注模型中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T管向实验大鼠肠内滴注营养液和芪黄煎剂。
与先前大鼠肠内营养模型构造中使用直管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为:
(1)、T管的置入相对于普通导管固定更加牢靠,管道不易滑脱;
(2)、T管的置入使得管道置入口的上端不被堵塞,先前由于普通导管的阻挡,使得空肠置入口上端被堵塞,因此大鼠术后不能进食水,此方法彻底改良了这一点;
(3)、T管的置入使得大鼠术后可以自由进食水,减少了由于人为喂养疏忽因素引起的大鼠的死亡,增加了模型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流出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T管在改良式大鼠肠内营养和药物输注模型中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构建大鼠输注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21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