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含锌磷化渣制备高纯磷酸铁的改进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70065.0 | 申请日: | 2019-04-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5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杨运泉;欧小菊;王威燕;李文松;黄艳平;李正科;刘文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25/37 | 分类号: | C01B25/37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08 | 代理人: | 冷玉萍 |
地址: | 41110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纯磷酸铁 磷化渣 复分解反应 萃取 制备 杂质金属元素 表面活性剂 调节溶液pH 磷酸钠溶液 吸附剂固体 强碱溶液 酸洗废水 原料制备 总回收率 加料 工艺流程 复合体 磷酸根 磷酸锌 微量锌 硝酸铁 锌离子 萃余液 苯硫 抽滤 烘干 碱浸 浸取 稀酸 去除 废弃物 离子 能耗 改进 排放 环保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磷化渣为原料制备高纯磷酸铁的改进方法。本发明先用强碱溶液对含锌磷化渣进行碱浸,去除大部分磷酸锌、复合体Zn2Fe(PO4)2及其他杂质金属元素,得到含微量锌离子的磷酸钠溶液;再用稀酸调节溶液pH,然后用二苯硫腙进行萃取,进一步除去锌离子;最后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加入萃余液和硝酸铁,以反应液的pH监测加料终点,复分解反应完全后,抽滤烘干,即得高纯磷酸铁。本发明通过浸取、萃取、复分解反应三步操作即可由含锌磷化渣制备出高纯磷酸铁,不仅简化工艺流程和降低生产成本及能耗,而且避免酸洗废水和吸附剂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使生产更加环保、经济。此外,还提升了磷酸根的总回收率。
发明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和环境保护,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含锌磷化渣制备高纯磷酸铁的改进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钢铁腐蚀生锈等引发的事故时常发生,所以磷化技术在我国钢铁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属通过磷化过程在表面形成了一层磷化膜,磷化膜阻隔了氧气及水与金属接触,有效地减少了金属的腐蚀作用。磷化过程中,除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磷化膜外,同时还生成大量的磷酸铁及其他金属离子(如:锌、镍等)的难溶性磷酸盐在磷化液中沉淀和析出。因此,磷化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有FePO4和Zn3(PO4) 2和Zn2Fe(PO4)2等固废的磷化渣。其中,对于磷化渣中Fe3+和PO43-的回收利用成为处理磷化渣的主要途径。
目前,利用从磷化渣中回收的PO43-制备磷酸铁的工艺较多,中国发明CN107720715A公开了一种利用磷化渣为原料制备电池用磷酸铁的方法。该法采用稀硝酸对磷化渣进行预洗脱处理,以去除其中少量的杂质金属元素及部分锌离子,再用NaOH碱浸使其中Fe3+及以Zn2Fe(PO4)2形式存在的Zn2+得到沉淀,抽滤得Na3PO4溶液,继而用活性碳对溶液进行吸附和脱色,再用N235或P204/P507溶剂萃取使溶液中的Zn2+得到分离,调萃余液pH后加入铁源溶液反应得磷酸铁。该法包含了酸洗、碱浸、吸附脱色、萃取和沉淀反应等5个步骤,能够得到品质较好的磷酸铁,但其不足主要体现为:一是工艺路线长,操作复杂,物料消耗多、损失大,导致设备投资及生产成本较高;二是酸洗、脱色等过程会产生较多的稀酸废水和吸附剂固体废物,生产工艺环境不友好,三废处理成本较高;三是浸取液中杂质锌的脱除过程中,萃取剂及溶剂用量大、萃取效率低,单级萃取效率只有约11%,造成了溶剂回收过程能耗高、损失大和生产成本的增加。中国发明CN106315535A公开了一种从含铁锌废磷化渣制备纯磷酸铁的方法。 该法先采用稀磷酸洗涤对磷化渣中的Zn2+杂质进行部分脱除,再利用稀盐酸使磷化渣溶解,溶液经氨水络合除去部分锌离子,再用磷酸酯类或胺类萃取进一步脱除溶液中的微量铁离子及锌离子,得萃余液与三氯化铁反应生成磷酸铁产品。该法由于采用稀磷酸洗涤只能去除磷化渣中部分的含锌杂质,因此废渣再经盐酸溶解后其溶液中的锌含量仍较高,从而大大增加了后续除Zn2+时萃取剂的用量;同时,由于P204/P507萃取Zn2+时萃取剂和溶剂用量大、萃取效率较低,使得产品中锌离子含量仍难以达到50ppm以下,产品不能满足电池级磷酸铁的质量标准要求;此外,该工艺由于步骤较多,生产成本也较高。
综上,现有工艺均还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上述工艺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含锌磷化渣制备高纯磷酸铁的改进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700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