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进行边坡植被恢复的构造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68039.4 | 申请日: | 201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2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龙;李绍才;周家文;缪宁;庄文化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24/10 | 分类号: | A01G24/10;A01G24/15;A01G24/20;A01G24/28;A01G24/30;A01G24/35;A01G24/46 |
代理公司: | 北京鱼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54 | 代理人: | 廖斌 |
地址: | 610064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 边坡植被 高海拔地区 基质颗粒 膨胀件 渗透孔 等间距设置 植物存活率 恢复 水分调控 依次层叠 植被恢复 植被种子 褶皱状 折叠 边坡 填充 生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进行边坡植被恢复的构造。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于边坡上的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上分别开有第一渗透孔和第二渗透孔,且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之间填充有混合有植被种子的基质颗粒层,并在基质颗粒层内等间距设置有若干膨胀件;所述第一薄膜上设置有呈折叠褶皱状,且位于膨胀件正上方的第三薄膜。本发明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陡坡地的植被恢复材料水分调控能力,同时增强植物存活率与生长效果,提升边坡植被恢复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被修复技术领域,具体设计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进行边坡植被恢复的构造。
背景技术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我国高海拔地区近年来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产生了大量的人工边坡,极易引发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重点。
我国高海拔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水热条件变化剧烈,大部分人工边坡缺乏土壤条件且坡度大,给边坡植被恢复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存在着植被恢复效果不佳问题及成本高等缺点。
因此,发明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针对高海拔地区进行边坡植被恢复的构造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进行边坡植被恢复的构造,可有效解决现有边坡植被修复性能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高海拔地区进行边坡植被恢复的构造,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于边坡上的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所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上分别开有第一渗透孔和第二渗透孔,且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之间填充有混合有植被种子的基质颗粒层,并在基质颗粒层内等间距设置有若干膨胀件;所述第一薄膜上设置有呈折叠褶皱状,且位于膨胀件正上方的第三薄膜。
进一步地,第一渗透孔中,孔径为2~3mm的开孔率为30%~40%;孔径为0.5~1mm的开孔率为10%~20%。
进一步地,第二渗透孔的孔径为0.01~0.05,开孔率为40%~60%。
进一步地,第一薄膜和第二薄膜之间间距为5~10cm,并在第一薄膜表面喷涂了厚度为0.2~0.3mm的纳米二氧化钛层。
进一步地,纳米二氧化钛层中直径为300~400mm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与直径为400~800mm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重量比为1:1。
进一步地,膨胀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5~10份凹凸棒石、15~20份泥炭、40~50份高吸水树脂、5~8份山柰酚-7-O-葡萄糖甙,以及5~10份聚丙烯酰胺。
进一步地,基质颗粒层,包括组分A、组分B,以及组分C;
组分A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5~10份凹凸棒石、15~20份泥炭、20~30份高吸水树脂、10~15份磷酸二氢氨、10~15份磷酸二氢钾、5~8份山柰酚-7-O-葡萄糖甙,以及5~10份聚丙烯酰胺;
组分B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5~10份膨润土、10~15份柠檬酸、10~15份蔗糖渣、30~40份微生物菌渣、5~10份氯化钙,以及5~10份甘油。
进一步地,组分D中的微生物菌渣由芽孢杆菌培养液、里氏木霉培养液和酵母菌培养液过滤后,以体积比为1:1:1的比例组成。
上述基质颗粒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配方对组分A行粉碎造粒,制备得到直径均为2~3mm的组分A,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680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植被修复的基质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沉水植物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