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除味剂,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67119.8 | 申请日: | 2019-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7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池哲明;刘荣亮;高翔;申应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旸(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0 | 分类号: | C08L23/10;C08L23/00;C08L71/02;C08K3/34;C08K5/098;C08K5/053;C08K7/26;C08K5/09;C08K3/22;C08K5/103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秦华 |
地址: | 361028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内饰 除味剂 聚丙烯材料 耐高温 制备 除味材料 散发 延长使用寿命 化学反应型 发白现象 空气标准 物理吸附 乘用车 散发物 重量比 暴晒 内饰 水母 | ||
1.一种除味剂,其特征在于,由物理吸附型除味材料,化学反应型除味材料以及多孔富水母粒按重量比(1.0-1.5):(1.0-1.5):(1.5-2.0)组成;优选的,按重量比(1.2-1.3):(1.2-1.3):(1.7-1.8)组成;更优选的,按重量比1.2:1.2:1.7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吸附型除味材料和化学反应型除味材料的比表面≥200m2/g,孔径≥1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物理吸附型除味材料为硅酸盐,氧化物或活性炭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硅酸盐为硅酸钠盐,硅酸镁盐或硅酸钙盐;所述氧化物为硅藻土,凹凸棒,纳米氧化锌,纳米氧化钙或纳米二氧化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学反应型除味材料为螯合型除味材料或酯交换型除味材料;优选的,所述螯合型除味材料是反应型蓖麻油酸盐或双-叔丁基羟基氢化肉桂酸;所述酯交换型除味材料是酯化甘油酯类化合物,环氧类化合物和一元醇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除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富水母粒是由70~90%重量比的极性溶液和10~30%重量比的聚烯烃载体组成;优选的,所述极性溶液为负载2,4,7,9-四甲基-5-癸炔-4,7-二醇、聚氧乙烯醚类、月桂酸水溶性极性溶液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聚烯烃载体的熔体强度≥25cN,泡孔分布密度≥80/cm3,泡孔孔径为50-60μm。
6.一种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其组分按重量百分百为:聚丙烯树脂60~80%,矿物填充10~30%,增韧剂3~10%,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除味剂0.1~1.5%,偶联剂0.1~0.5%,热稳定剂0.2~1.0%,抗氧剂0.1~1.0%,润滑剂0.2~0.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在230℃/2.16kg条件下,熔指15~100g/10min的均聚聚丙烯或共聚聚丙烯;
任选的,所述矿物填充为滑石粉、碳酸钙、硫酸钡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所述滑石粉的目数≥1250目,SiO2≥55%;
任选的,所述增韧剂在190℃/2.16kg条件下,熔指为0.5-10g/10min;优选的,所述增韧剂为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三元乙丙橡胶,SEBS和MBS中的至少一种。
任选的,所述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中的一种或任意两种复配;
任选的,所述热稳定剂为硬脂酸锌,硬酯酸钠和二甲基二巯基乙酸异辛酯锡中的至少一种;
任选的,所述抗氧剂为受阻酚类化合物抗氧剂1010,受阻酚类化合物抗氧剂1076,或亚磷酸酯类抗氧剂168和亚磷酸酯类抗氧剂626按重量比1:1的复配物;
任选的,所述润滑剂为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硬脂酸酸胺,芥酸酸胺,N-N\亚乙基双硬酯酸胺,硬脂酸和羟基硬脂酸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原材料加入到高速搅拌机中进行高速搅拌混合均匀,得到预混料;将预混料从主喂料斗加入平行双螺杆挤出机,使所有组分物料在平行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剪切熔融共混挤出;优选的,所述双螺杆挤出机的加工温度为90-220℃;更优选的,所述双螺杆挤出机加工温度为一区90℃、二区170℃、三区180℃、四区190℃、五区200℃、六区210℃、七区215℃、八区220℃、九区230℃、十区220℃、十一区210℃、口模200℃;采用双抽真空注水技术,真空度大于-0.08MPa,注水量2%,主机转速200~300rpm,由平行双螺杆挤出机口模挤出的料经过冷却、干燥、切粒,得到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低散发、耐高温的汽车内饰聚丙烯材料用于汽车内饰材料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旸(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金旸(厦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6711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