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身份识别的智能互动车载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265805.1 | 申请日: | 2019-04-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78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 发明(设计)人: | 侯超群;程雅婷;程慧玲;陶吾驷;樊金保;孔佳佳;张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R25/25 | 分类号: | B60R25/25;G06F21/32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载系统 身份识别 移动终端 智能互动 用户信息数据库 车主身份信息 交通管理部门 身份识别系统 生物特征信息 用户移动终端 驾驶 驾驶安全性 绑定系统 车辆行为 端口设置 反馈结果 结果反馈 连接关系 模块建立 身份采集 实时采集 识别系统 手持电话 系统提供 行车过程 用户体验 时间段 样本源 绑定 比对 互动 存储 互联 智能 记录 身份 管理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智能互动车载系统,包括:用户信息数据库,用来存储车主身份信息,为其他系统提供比对源;身份采集与识别系统,利用实时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与样本源进行对比记录,并将结果反馈于其他模块;移动终端绑定系统,根据反馈结果使车载系统与用户移动终端智能绑定,实现车机互联互动;征信平台的端口设置,使交通管理部门易于接入车载系统端口,得到特定时间段内驾驶者的准确身份。本发明利用身份识别系统与其他模块建立的连接关系,省去了用户在行车过程中手动操作移动终端的时间,可以有效避免驾驶人手持电话,提高用户体验与驾驶安全性;同时,征信模块为车辆行为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程、车辆工程、通讯工程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智能互动车载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增长,车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必备的交通工具。除去作为交通载运工具的传统功能之外,其更多的辅助娱乐、通讯、个性化等功能日益成为车主的需要。现有的车载系统大多是独立的装置,没有实现与驾驶者的信息连接。
指纹识别技术是在生物识别技术中应用最广泛、价格最低廉的识别技术之一。目前,指纹识别技术主要应用在企业考勤和智能小区门禁系统中。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已有的车载系统与移动终端的互联,主要是通过蓝牙、USB等方式将用户的手机、播放器等设备集成到车载信息终端上来。但是,用户手机与车载终端还未直接建立身份匹配的关系。在身份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有必要使移动终端绑定最大程度地私人化、个性化。且从近年媒体报道情况来看,“驾车手持电话”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且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主要是由于驾驶人驾车时接打电话主要会分散注意力,严重影响其大脑活动。驾车拨打或者接听手机还会引发影响其他车辆的通行效率,加剧路面交通拥堵等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基于驾驶人身份认证的手机-车辆互联的车载系统,即满足驾驶人驾车时与外界联系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降低对驾驶人驾驶行为的干扰是有必要的。
同时,我国道路监控设备的存储信息过于散碎没有达到大数据统一的信息共享模式,即当车辆有违章行为时,虽然可以通过电子监控抓拍到车辆信息,但无法明确车辆驾驶人员的准确身份,从而出现了代扣分等不法行为。
因此建立一套既能满足驾驶人驾车时与外界联系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降低对驾驶人驾驶行为的干扰,同时将交通违章信息通过后台大数据与个人征信系统联系起来(规范驾驶人行为以及更好的服务于交通部门的管理)的基于驾驶人身份认证的手机-车辆互联车载系统是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身份识别技术,将身份比对信息记录于用户信息数据库并应用于移动终端绑定系统;所设计的征信模块服务于交通管理与控制;将多模块集成联结,提升了人车交互体验,简化社会交通管理。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身份识别的智能互动车载系统,其特点在于:包括:用户信息数据库,用来存储车主身份信息,为其他系统提供比对源;信息采集装置,主要为指纹采集装置,驾驶员若要启动汽车,需向信息采集装置提供指纹信息,收集的指纹特征信息将被送入上一级进行分析处理;身份识别模块,利用实时采集的生物特征信息与样本源进行对比记录,并将结果反馈于其他模块;移动终端绑定系统,根据反馈结果使车载系统与用户移动终端智能绑定,实现车机互联互动;征信平台,其端口设置使交通管理部门易于接入车载系统,得到特定时间段内驾驶者的准确身份;
所述的用户信息数据库,包括存储单元、时序单元,用来存储车主原始信息,作为固定不变的信息比对源与身份识别系统连接。数据库中包括可更新部分,记录比对信息;
所述的信息采集装置,主要为指纹采集装置,置于驾驶室车门外侧,并可将信号传输至内部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658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