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纳米散热膜的电池组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58924.4 | 申请日: | 2019-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5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冬舒;张建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冬舒;张建凯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10/613;H01M10/655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3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纳米 散热 电池组 结构 | ||
一种具有纳米散热膜的电池组结构,电池组散热结构包含组成电池组的单体电池A散热结构和电池组外壳A散热结构,单体电池A散热结构是在单体电池外壳增加一层散热层,电池组外壳A散热结构是在电池组外壳增加一层散热层,不论是单体电池还是电池组的散热层,散热层均具有热量‑‑远红外线转换功能,散热层吸收热量以后,将会迅速将吸收的热量转换为远红外线辐射到空气中,只要散热层持续辐射远红外线,散热层就必定消耗热量,从而使单体电池或者电池组外壳表面的热量能够迅速传导给散热层,使单体电池内部或者电池组内部的温度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外壳的散热结构,本技术属于化学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充放电控制管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动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电动汽车进入个人消费的领域;随着电子仪器的小型化,尤其是智能手持电子仪器体积小型化的同时其运算速度提高,这两个方面都给目前使用的各种化学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如众所周知的情况一样,现在化学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电池温度比较高是一个普遍情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方法来解决化学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温度过高的问题,如:风冷、水冷、电池表面采用阳极氧化等方法,但电池散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市场上各种化学电池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纳米散热膜的电池组结构,电池组散热结构包含组成电池组的单体电池A散热结构和电池组外壳A散热结构,单体电池A散热结构是在单体电池外壳增加一层散热层,电池组外壳A散热结构是在电池组外壳增加一层散热层,不论是单体电池还是电池组的散热层,散热层均具有热量---远红外线转换功能,散热层吸收热量以后,将会迅速将吸收的热量转换为远红外线辐射到空气中,只要散热层持续辐射远红外线,散热层就必定消耗热量,从而使单体电池或者电池组外壳表面的热量能够迅速传导给散热层,使单体电池内部或者电池组内部的温度降低。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纳米散热膜的电池组结构主要由单体电池A、电池组外壳A组成,单体电池A由单体电池与散热层组成,散热层在单体电池的外侧,电池组外壳A由普通电池组外壳与散热层组成,散热层在电池组外壳的外侧,在电池组外壳A中安装的单体电池A的数量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确定。
一种具有纳米散热膜的电池组结构包含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一种具有纳米散热膜的电池组结构由具有散热层的单体电池A与具有散热层的电池组外壳A组成;第二种模式:一种具有纳米散热膜的电池组结构由没有散热层的单体电池与具有散热层的电池组外壳A组成;
散热层具有四种结构,第一种结构是:散热层由绝缘层与辐射散热层组成,绝缘层表面有辐射散热层;第二种结构是:散热层由铜箔与辐射散热层组成,铜箔表面是辐射散热层;第三种结构是:散热层由辐射散热层单独构成;第四种结构是:散热层由绝缘层与辐射散热层组成,绝缘层下面有辐射散热层;一种具有纳米散热膜的电池组结构在实际使用中采取哪种散热模的结构根据具体技术要求与生产成本确认。
在一种具有纳米散热膜的电池组结构的第一种模式中,具有散热层的单体电池A会迅速将单体电池产生的热量散发到电池组外壳A的内腔中,由于在电池组外壳A有散热层,散热层就可以迅速将电池组外壳A吸收的热量转换为远红外线辐射到空气中,使外壳的温度降低,这样就可以加速外壳内腔热量的散发,使单体电池A环境温度降低,加速单体电池A热量的扩散。
在一种具有纳米散热膜的电池组结构的第二种模式中,由于单体电池没有安装散热层,只是在电池组外壳A安装有散热层,由于外壳安装有散热层,散热层就可以将电池组外壳A吸收的热量转换为远红外线辐射到空气中,使外壳内腔的温度降低,从而到达降低单体电池环境温度的目的,单体电池环境温度降低以后,就可以达到使单体电池的热量迅速扩散,从而到达降低单体电池温度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冬舒;张建凯,未经刘冬舒;张建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89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下一篇:三用组合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