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溶肥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51835.7 | 申请日: | 2019-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1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张芮;董博;尚宗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沃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A01C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400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溶肥料 制备 有机物组成 肥效 硝化细菌 易吸收 肥料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溶肥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水溶肥料由肥料和有机物组成,其特征在于,含有硝化细菌。本发明肥效快,营养易吸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溶肥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水溶肥是一种速效性肥料,水溶性好、无残渣,可以完全溶解于水中,能被作物的根系和叶面直接吸收利用。采用水肥同施,以水带肥,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它的有效吸收率高出普通化肥一倍多,达到80%-90%;而且肥效快,可解决高产作物快速生长期的营养需求。配合滴灌系统需水量仅为普通化肥的30%,而施肥作业几乎可以不用人工,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施用水溶肥追求的速效,而速效与肥料的本身的性质有关,以氮吸收为例,植物氮同化是指植物吸收环境(对陆生植物而言是土壤)里的NO3-或NH4+,并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含氮有机化合物的过程。由此可见,植物吸收氮是以NO3-或NH4+吸收的,而我们施用的肥料含硝态氮的为KNO3和NH4NO3,它们中硝态氮的含量均不超过14%,且硝铵国家规定不能用于肥料,作为农用的为硝铵磷,其硝态氮含量则更低。NH4+肥料中以氯化铵和硫酸铵中含量最多,其中氯化铵中含氮为25%,硫酸铵中含氮为21%,且氯化铵由于含有氯离子,会影响附近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在盐碱地、咸田不宜施用,对于烟草、茶树、葡萄、甘蔗、西瓜、马铃薯、甘薯、甜菜、番茄、辣椒等忌氯作物,尤其是在幼苗或幼龄期更要少用或不用,以免产生“氯害”,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氯化铵在经济作物中应用受到限制。
尿素中氮含量为46.3%,含量较高,但其氮是以酰胺态氮存在,并不能立刻被植物吸收,需要在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进一步氨或铵盐在土壤硝化细菌的作用下, 转化为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分2步进行,首先在亚硝化细菌作用下,氨氧化为亚硝酸,亚硝酸很少在土壤中积累,随即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一步氧化为硝酸。
植物在吸收和代谢两种形态的氮素上存在不同。首先,铵态氮进入植物细胞后必须尽快与有机酸结合,形成氨基酸或酰胺,铵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对植物毒害作用较大。硝态氮在进入植物体后一部分还原成铵态氮,并在细胞质中进行代谢,其余部分可贮备在细胞的液泡中,有时达到较高的浓度也不会对植物产生不良影响。态氮在营养器官生长时期大量累积是一切植物的共性,随着植物不断生长,体内的硝态氮含量越来越少。据了解,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大量地吸收营养物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当前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供给后期生长的需要。硝态氮在植物体中累积是植物的贮备措施,也是适应逆境的表现。营养生长期累积的硝态氮多,即使后期土壤供应养分不足,植物仍能很好地生长和发育;累积的硝态氮越多,后期生长发育越良好。另外,硝态氮在液泡内还是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在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合成减少,液泡内有机物含量下降时,硝态氮可替代它们起渗透调节作用,这种调节需要的能量也低。
因此作物更易吸收硝态氮。具体表现为以30℃为例,施用硝态氮肥肥效体现在植物叶片上为1~2天即可看出,施用铵态氮肥料肥效体现在叶片上3~4天才可看出,施用酰胺态氮肥肥效体现在植物叶片上7~10天才能看出。
综上,目前应用于农业的肥料中含NO3-或NH4+含量较低,与其它肥料进行配伍后,含量则更低,并不能满足植物对氮的需求;而尿素含氮量较高,但其氮是以酰胺态形式存在的,肥效慢,这与水溶肥的速效性显然不匹配,因此,市场确少一种含氮量较高,与其它肥料具有很好的配伍性,肥效快的氮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溶肥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解决技术问题是1)速效性氮含氮量低,与其它肥料配伍不能满足植物对氮的需求;2)提供一种含氮量高,配伍性好,且速效的肥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水溶肥料,由肥料原料、有机物和硝化细菌组成,BOD含量低于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沃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烟台沃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18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