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气液两相流管道持液率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250057.X | 申请日: | 2019-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005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 发明(设计)人: | 刘磊;王珊;孙宇晗;周芳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7/00 | 分类号: | G01N7/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两相 流管 道持液率 方法 | ||
1.一种测量气液两相流管道持液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确定待测量持液率的气液两相流管道(2)的容积,在气液两相流管道(2)上设置用于测量气液两相流管道(2)内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以及用于测量气液两相流管道(2)内压力的第一压力传感器(4);
选择压力容器(9),使压力容器(9)的容积与气液两相流管道(2)的容积之比为预设值;在压力容器(9)上设置用于测量压力容器(9)内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7)和第二压力传感器(6);在压力容器(9)的底部设置排液阀(8),在压力容器(9)的上端设置气路阀门(10);
在气路阀门(10)上连接能够使气液两相流管道(2)与压力容器(9)相连通的旁通管(11),在旁通管(11)上处于气路阀门(10)与气液两相流管道(2)之间的部分设置第三阀门(12);
S2:关闭第三阀门(12)以及气液两相流管道(2)两端的第一阀门(1)与第二阀门(5),测量气液两相流管道(2)中的压力和温度,并依据所测压力和温度获取气体的压缩因子;
S3:打开排液阀,排空压力容器(9),而后关闭排液阀(8)和气路阀门(10);通过排空压力容器或者向压力容器(9)加压,使压力容器(9)中的气体压力与待测的气液两相流管道(2)中的气体压力两者之间的压差不小于预设值;测量压力容器(9)中气体的压力和温度,并依据所测压力和温度获取气体的压缩因子;
S4:打开气路阀门(10)和第三阀门(12),使压力容器(9)与气液两相流管道(2)之间相互分压,直至气液两相流管道(2)中气体的压力与压力容器(9)中气体的压力相等;此时测量气液两相流管道(2)以及压力容器(9)中气体的压力与温度,并依据所测压力和温度获取相应气体的压缩因子;
S5:依据S2~S4中,压力容器(9)与气液两相流管道(2)之间相互分压前后气体的压力、温度和压缩因子计算分压系数;
S6:判断分压系数是否在预设范围内,若在,则进行S7,否则重新选择压力容器(9),重复步骤S2~S5,直至分压系数在预设范围内;
S7:根据分压系数计算气液两相流管道(2)的持液率;
S6中,分压系数的预设范围为0.5~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量气液两相流管道持液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5中,分压系数η按如下方法计算:
其中,Pcontainer1和Ptube1分别是分压前压力容器(9)和气液两相流管道(2)中气体的绝对压力,P2是分压后压力容器(9)和气液两相流管道(2)中气体的绝对压力;Tcontainer1和Ttube1分别是分压前压力容器(9)和气液两相流管道(2)中气体的绝对温度,Tcontainer2和Ttube2分别是分压后压力容器(9)和气液两相流管道(2)中气体的绝对温度;Zcontainer1和Ztube1分别是分压前压力容器(9)和气液两相流管道(2)中气体的压缩因子,Zcontainer2和Ztube2分别是分压后压力容器(9)和气液两相流管道(2)中气体的压缩因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量气液两相流管道持液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7中,气液两相流管道持液率HL按如下计算方法计算:
其中,Vcontainer为压力容器的容积,Vtube为气液两相流管道的容积,η为分压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量气液两相流管道持液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压力容器(9)中的气体压力与待测的气液两相流管道(2)中的气体压力两者之间的压差不小于0.2MP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量气液两相流管道持液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压力容器(9)的容积与气液两相流管道(2)的容积之比为0.5~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测量气液两相流管道持液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3中,向压力容器(9)加压时,利用外接气源向压力容器(9)中加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5005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