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蛋清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248652.X | 申请日: | 2019-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3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鸣镝;崔敏;刘静波;刘博群;张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P21/06 | 分类号: | C12P21/06;C07K17/04;C07K1/34 |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恒誉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2 | 代理人: | 李荣武 |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蛋清肽 牛血清白蛋白 葡聚糖 纳米颗粒 制备过程 微胶囊 制备 副产物综合利用 生物相容性 食用蛋白质 无有害物质 蛋清蛋白 干法反应 绿色反应 无抗原性 包埋率 可降解 深加工 包埋 壁材 超滤 酶解 无毒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蛋清肽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食用蛋白质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领域,制备过程包括蛋清蛋白的酶解、超滤,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聚糖的干法反应,蛋清肽的包埋过程等,实现了蛋清肽的包埋率在80%以上。本发明的壁材为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纳米颗粒,牛血清白蛋白具有无抗原性、可降解和无毒的优点,葡聚糖来源丰富、生物相容性好,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中无有害物质添加,符合绿色反应的要求,因此在食品工业和医药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蛋清肽微胶囊及其制备,属于食用蛋白质深加工及农副产品技术领域,在食品、保健品及药品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背景技术
蛋清活性肽是蛋清蛋白经酶水解而得,作为生物活性肽,具有多种人体代谢和生理调节功能,食用安全性极高。但是大多数活性肽会被小肠刷状外缘细胞膜上的蛋白酶裂解,失去了序列的完整性,因此失去生理活性。如何提高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物利用率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天然生物大分子材料制备获得的纳米颗粒载体,对药物和生理活性成分包埋而达到保护和输送的作用。壁材有单一壁材和复合型壁材,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型壁材有更强的包埋能力。制备纳米颗粒载体的大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等,有着较强的成膜性,通常作为骨架材料,形成网络结构将芯材“锁”在内部。牛血清白蛋白因具有无抗原性、可降解和无毒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作药物载体。但以简单的蛋白质作为纳米颗粒载体有其局限性,如在等电点易发生沉淀絮凝,因此通过美拉德反应可将葡聚糖嵌入蛋白质分子中。葡聚糖是一种来源丰富、生物相容性好的细菌多糖,长链上具有较多羟基,这些羟基被修饰后得到具有反应活性的葡聚糖衍生物。葡聚糖分子嵌入蛋白质结构中改变其结构和功能性质,使纳米颗粒载体具备优良的特性。
综合以上分析,生物利用率低的问题是蛋清肽目前应用中的难题。用天然生物大分子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聚糖通过干法制备的纳米颗粒载体,对蛋清肽包埋而达到保护蛋清肽活性的作用,从而提高蛋清肽的生物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论文是为解决蛋清肽生物利用率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蛋清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申请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1.一种制备蛋清肽微胶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蛋清蛋白酶解、超滤后得到的蛋清肽(分子量<1KDa)为芯材,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聚糖通过干法反应制备纳米颗粒作为壁材,通过超声波辅助将蛋清肽包埋,实现蛋清肽的包埋率在8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蛋清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蛋清肽的制备
将蛋清蛋白质配制成4%~6%(w/v)的水溶液,80~100℃加热5~15min使蛋白质变性,冷却至45~55℃,用1M氢氧化钠调节pH至9~11,然后加入碱性蛋白酶,持续水解160~200min,沸水浴5~15min灭酶,离心,收集上清液,保存。酶解所得的蛋清肽为全肽,将全肽依次通过30KDa、10KDa、3KDa、1KDa的超滤膜将得到小于1KDa的蛋清肽,冻干备用。
步骤二:纳米颗粒载体的制备
所述的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聚糖的干法反应,是将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聚糖分别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配制成1~3%(w/w)的溶液,放置过夜,按照一定的体积比混合,磁力搅拌4~6h制得均匀溶液,冻干备用。冻干的粉末置于装有饱和溴化钾的干燥器中,美拉德反应一定时间后生成接枝产物。形成的枝接产物溶解于蒸馏水中,调节至一定浓度,pH值,即制备成纳米颗粒。
步骤三:蛋清肽的包埋
所述的蛋清肽的包埋过程,是将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纳米颗粒加热制得纳米凝胶,称一定量蛋清肽粉末溶解于纳米凝胶溶液中。冰浴条件下进行超声处理,调节至一定pH值后静置3~5min,冻干后制得蛋清肽微胶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86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