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吸附去除印染废水中氨氮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46811.2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4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孙埕杰;姚菊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1B25/45;C02F101/16;C02F103/30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沈锡明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印染废水 吸附 氨氮 去除 六水磷酸铵镁 聚丙烯酰胺 沉降 污染物 废水处理效率 十二水磷酸钠 废水中氨氮 絮凝沉淀 硫酸镁 鸟粪石 缓释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吸附去除印染废水中氨氮的方法。采用方法的要点是将十二水磷酸钠和硫酸镁加入印染废水中形成六水磷酸铵镁,用于吸附废水中氨氮,再加入聚丙烯酰胺加速形成污染物的沉降与分离。该方法快速、高效,适用于印染废水中氨氮的吸附去除。本发明在吸附印染废水中氨氮同时,加入聚丙烯酰胺,加速形成污染物的沉降,提高了废水处理效率;六水磷酸铵镁经絮凝沉淀形成的鸟粪石还可做为缓释肥使用,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印染废水中氨氮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快速吸附去除印染废水中氨氮的方法,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氨氮是以游离氨和铵离子形式存在于水中的氮。水中的氨氮来源有很多,除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外,还来源于钢铁、炼油、化肥、印染、石油化工、玻璃制造、饲料生产等工业废水的排放。氨氮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会引起水体中的藻类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溶解氧急剧下降,导致鱼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缺氧死亡,对水质造成严重影响。另外,氨氮在水体中经过硝化作用会产生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长期饮用这类水会诱发高铁血红蛋白症;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氮含量过高时,能够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在去除废水中氨氮技术领域,中国专利(ZL 201810133516.1)“一种去除生活废水中氨氮的处理方法”将含交联聚乙烯毗咯烷酮的人造沸石与生活废水混合,使其充分吸附其中的氨氮,再通过加热解吸的方式使交联聚乙烯毗咯烷酮释放出所吸附的氨氮以氨气的形式放出,经交联聚乙烯毗咯烷酮-人造沸石吸附去除氨氮后的生活废水进入下一处理环节。中国专利(ZL 201810258663.1)“产活化过硫酸盐产碳酸根自由基去除含氨氮废水的方法”通过利用紫外照射激发过硫酸钠产生硫酸根自由基,同时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碳酸钠来提供碳酸根离子,产生的硫酸根自由基与碳酸根离子反应产生碳酸根自由基,靠碳酸根自由基氧化氨氮。中国专利(ZL 201810386484.6)“一种氨氮去除剂”其质量百分比组成是次氯酸钙:87.5-90.5%、高锰酸钾0.5-1.5%、氯化钙9-11%,可快速去除高浓度氨氮废水中的氨氮。中国专利(ZL 201711208476.4)“一种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通过向废水投入改性粉煤灰,升温调节pH加入氯化亚铁和壳聚糖醋酸溶液搅拌,再用微滤膜进行过滤,从而去除废水中的氨氮。截止目前,还未见到利用十二水磷酸钠和硫酸镁反应,配合聚丙烯酰胺吸附-絮凝去除印染废水中氨氮的技术工艺出现。
本发明采用化学沉淀法去除印染废水中的氨氮,在快速去除氨氮的同时,六水磷酸铵镁经絮凝沉淀形成的鸟粪石还可做为缓释肥使用,避免了环境二次污染,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为实现快速、高效去除印染废水中的氨氮,同时资源化利用吸附絮凝过程形成的含氨氮污泥,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吸附去除印染废水中氨氮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采用以下步骤:
1)将0.5-1g十二水磷酸钠和0.5-1g硫酸镁加入100mL印染废水中,得到含十二水磷酸钠和硫酸镁的悬浊液;
2)采用一定浓度氢氧化钠溶液将步骤1)得到的含十二水磷酸钠和硫酸镁的悬浊液pH调至7-11,10-50℃搅拌均匀,得到在一定pH范围内的悬浊液;
3)将5-8mL一定浓度聚丙烯酰胺溶液加入步骤2)得到的在一定pH范围内的悬浊液中,搅拌均匀,静置10-30min,得到经吸附去除氨氮处理的印染废水。
所述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为10%。
所述的聚丙烯酰胺溶液质量分数为0.01-0.03%,聚丙烯酰胺为两性型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800-1100万。
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68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