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面垃圾收集清洁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45912.8 | 申请日: | 201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1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郭建文;曹金梅;陈娴;冯九发;邱鸿华;黄馥源;梁宇锋;陈梓浩;劳振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B63B35/32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十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91 | 代理人: | 罗伟平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生装置 漩涡 水面垃圾 螺杆 外桶 无线通讯装置 内桶组件 驱动电机 吸油装置 内桶 清洁技术领域 清洁机器人 传动连接 传动设置 电控装置 清洁机器 人本发明 竖直移动 悬浮装置 载体表面 垃圾 漏斗形 内桶体 旋涡 成功率 水泵 协同 流动 运作 | ||
本发明涉及水面垃圾清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面垃圾收集清洁机器人,包括载体,设置于载体两侧的悬浮装置,设置于载体表面的无线通讯装置,设置于载体的漩涡发生装置,设置于漩涡发生装置的吸油装置,设置于载体与漩涡发生装置、无线通讯装置和吸油装置相连的电控装置;漩涡发生装置包括与载体相连的外桶组件,设置于外桶组件内的内桶组件,内桶组件包括设置于载体的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螺杆,传动设置于螺杆的内桶体;本发明采用内外桶协同运作的方法,在水泵驱使外桶产生旋涡引导垃圾流动过来后,内桶在螺杆提供竖直移动的作用下,还结合了内桶特有的漏斗形机构,大大提高了收集垃圾的成功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面垃圾清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面垃圾收集清洁机器人。
背景技术
现今,水面漂浮垃圾污染状况十分严峻。现大多水面垃圾收集采用人工打捞或者是自动打捞垃圾机器人,但是采用人工打捞的方式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并且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周期长、不安全,且受天气环境影响较为严重。目前市场上自动打捞垃圾机器人结构复杂、价格昂贵、能耗大、死角位置水面垃圾难以收集。并且功能比较单一,例如缺少吸取水面油污的功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流体涡旋向心吸力的原理而设计,无死角收集垃圾,扩大了垃圾的收集面积,仿竹筏设计,采用多条密封空水管制作船体,亲水面积大,浮力性好,采用内外桶协同运作的方法,在水泵驱使外桶产生旋涡引导垃圾流动过来后,内桶在螺杆提供竖直移动的作用下,还结合了内桶特有的漏斗形机构,大大提高了收集垃圾的成功率的水面垃圾收集清洁机器人。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面垃圾收集清洁机器人,包括载体,设置于载体两侧用于载体在水面保持悬浮的悬浮装置,设置于载体表面的无线通讯装置,设置于载体背离无线通讯装置一面并与无线通讯装置相连的漩涡发生装置,设置于漩涡发生装置的吸油装置,设置于载体与漩涡发生装置、无线通讯装置和吸油装置相连的电控装置;所述漩涡发生装置包括与载体相连的外桶组件,设置于外桶组件内的内桶组件。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悬浮装置包括若干用于载体在水面保持悬浮的空心管,若干所述空心管至少两组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螺旋桨安装于空心管一端。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无线通讯装置设置防水保护罩和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无线通讯模块和电控装置均安装于防水保护罩内,所述电控装置一侧连接有超声波传感器。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吸油装置包括水泵,一端与水泵相连另一端与漩涡发生装置相连的导水管,所述水泵连接排水管延伸至载体外部,所述导水管与外桶组件相连。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桶组件包括设置于载体的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的螺杆,传动设置于螺杆的内桶体。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桶体内部环向均布有若干漏斗叶片。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桶体设置与所述导水管匹配的接口。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桶体内壁设置若干液位传感器,该液位传感器与所述电控装置相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基于流体涡旋向心吸力的原理而设计,无死角收集垃圾,扩大了垃圾的收集面积,仿竹筏设计,采用多条密封空水管制作船体,亲水面积大,浮力性好,并且稳定;
采用内外桶协同运作的方法,在水泵驱使外桶产生旋涡引导垃圾流动过来后,内桶在螺杆提供竖直移动的作用下,还结合了内桶特有的漏斗形机构,大大提高了收集垃圾的成功率;
在利用螺杆传动内桶的同时,还同轴设计了吸油纸装置,对旋涡的液体表面进行油污吸取,增加了功能的多样性,还充分利用了空间、节省了能耗。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理工学院,未经东莞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59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河道打捞的打捞方法
- 下一篇:一种土木施工用可调式基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