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在制备自噬诱导剂中的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245910.9 申请日: 2019-03-13
公开(公告)号: CN109999045A 公开(公告)日: 2019-07-12
发明(设计)人: 张可煜;首姣琴;王霄旸;薛飞群;王米;费陈忠;张丽芳;王春梅;刘迎春;郑海红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上海分中心)
主分类号: A61K31/625 分类号: A61K31/625;A61P43/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00241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制备 蛋白磷酸化 可接受 诱导剂 医药用途 诱导细胞 细胞 疾病 治疗 应用
【说明书】:

本发明公开了替唑尼特和/或硝唑尼特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新的医药用途,即其在制备制备自噬诱导剂中的用途,及用于治疗与抑制mTOR表达相关的疾病的药物的用途。在所述用途中,替唑尼特和/或硝唑尼特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可以通过降低PI3K、AKT蛋白磷酸化,以及降低ERK蛋白磷酸化起到相关药效,从而实现降低细胞内的自噬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发生自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细胞自噬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替唑尼特和/或硝唑尼特为活性及含有替唑尼特和/或硝唑尼特的药物组合物,更具体地,涉及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在诱导细胞自噬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替唑尼特(Tizoxanide,TIZ)和硝唑尼特(nitazoxanide,NTZ)都是硝噻柳酸酰胺的衍生物,其中替唑尼特是硝唑尼特在体内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自197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对感染人和动物的厌氧菌及多种蠕虫、原虫等都有抑制作用。硝唑尼特作为抗寄生虫药已经于2002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儿童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等肠道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该药在非洲及南美多个国家使用结果表明,其抗寄生虫感染效果好,且无不良反应。研究认为硝唑尼特抗寄生虫及厌氧微生物的机制是干扰其丙酮酸:铁氧还蛋白还原酶(PFOR)所依赖的电子转移反应,这是寄生虫及厌氧菌能量代谢的重要步骤。另外,硝唑尼特抗某些病毒感染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由于硝唑尼特化学结构上的乙酰基很容易水解,因此硝唑尼特在动物或人体内都迅速地代谢成为替唑尼特(Tizoxanide,TIZ),在机体内基本上检测不到硝唑尼特。替唑尼特在各种体内外药理和毒理学研究中的作用与硝唑尼特一致,因此,替唑尼特是硝唑尼特的体内活性物质,硝唑尼特是替唑尼特的前药形式,在其活性研究中常以替唑尼特替代硝唑尼特。

自噬(autophagy)是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普遍生理现象,是真核细胞对抗压力与感染的保护机制,具体地讲是一个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并使其包被进入囊泡,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的过程,藉此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由Ashford和Porter在1962年发现并提出,自发现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自噬分为三类:巨自噬(Macroautophagy)、微自噬(Microautophagy)及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CAM)。一般研究所指的自噬是巨自噬(以下简称“自噬”)。正常培养的细胞自噬活性很低,不适于观察,因此,必须对自噬进行人工干预和调节。在自噬研究中,寻找能够有效诱导细胞自噬的化学小分子至关重要。

目前,仅有研究表明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能够抗各类寄生虫、厌氧细菌和某些病毒,但对于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诱导细胞自噬未见任何报道。

我们对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尤其对其进行了诱导细胞自噬活性的研究。本专利即首次报道了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的诱导细胞自噬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两种可诱导细胞自噬的药物: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该药物通过影响细胞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从而诱导细胞自噬。

为实现上述目的,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在制备诱导细胞自噬上的药物中的应用。

所述药物对细胞自噬的诱导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mTOR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发挥作用的。

所述细胞为哺乳动物或人源细胞,如RAW264.7细胞、HepG2细胞、Vero细胞、293T细胞、A549细胞、MDCK细胞等。

所述的细胞自噬过程中的诱导因素为抑制细胞中的mTOR蛋白的表达。

根据需求再提供一种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在制备mTOR蛋白抑制剂、PI3K或ERK蛋白抑制剂中的应用。

根据需求再提供一种替唑尼特和硝唑尼特在制备mTOR、PI3K或ERK蛋白的研究制剂上的应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上海分中心),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上海分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459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