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铜包钢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34603.0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2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力农;胡建勋;叶征;李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迪奥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B22F1/00;B22F3/02;B22F3/10;B22F7/04;B21C23/22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5 | 代理人: | 王维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粉末 复合铜 混合管 铜包钢 加压成型 加压模具 制备 氮气 金属复合材料 制备混合粉末 质量百分比 使用寿命 烧结 结合力 石墨粉 粘接剂 真空炉 放入 钢基 拉拔 镍粉 套入 铜粉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铜包钢的制备方法,涉及金属复合材料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制备混合粉末,所述混合粉末按质量百分比计,含有铜粉95%~98%,含有石墨粉2%~5%;在所述混合粉末内加入粘接剂,其中一部分所述混合粉末和钢基共同置于第一加压模具内,对其加压成型得到第一铜包钢,另一部分所述混合粉末加入少量镍粉并置于第二加压模具内,对其加压成型得到第一混合管;将所述第一铜包钢和第一混合管放入真空炉中,并在氮气的保护下,进行烧结,分别得到第二铜包钢和第二混合管;将所述第二铜包钢套入所述第二混合管内拉拔得到复合铜包钢,本发明生产出的复合铜包钢的结合力强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复合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铜包钢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但价格昂贵,硬度、拉伸强度偏低。钢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但导电率低,耐腐蚀性能不足。为了提高拉伸强度的同时并具有良好导电性能,通常是将钢作为骨架,在钢的外层包覆铜,以使其达到相应的效果。
目前市面上铜包钢线包括电镀法和冷拉包覆法,其中,电镀法生产的铜包钢铜层厚度较低,仅0.25mm-0.5mm,导致其在安装过程中出现损坏,而使其丧失导电的功能,降低了其使用寿命。而冷拉包覆法生产的铜包钢,存在铜层与钢基结合力较低的情况,容易导致铜包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铜层脱落的情况,从而导致该铜包钢无法起到接地的作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铜包钢的制备方法,生产出的复合铜包钢的结合力强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复合铜包钢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混合粉末,所述混合粉末按质量百分比计,含有铜粉95%~98%,含有石墨粉2%~5%;
在所述混合粉末内加入粘接剂,其中一部分所述混合粉末和钢基共同置于第一加压模具内,对其加压成型得到第一铜包钢,另一部分所述混合粉末加入少量镍粉并置于第二加压模具内,对其加压成型得到第一混合管;
将所述第一铜包钢和第一混合管放入真空炉中,并在氮气的保护下,进行烧结,分别得到第二铜包钢和第二混合管;
将所述第二铜包钢套入所述第二混合管内拉拔得到复合铜包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一铜包钢和第一混合管放入真空炉中时,进行烧结之前,先在500~800℃的温度下,进行预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所述混合粉末和钢基共同置于第一加压模具内时,对其加压成型之前,先对钢基进行除锈、去毛边、除油和清洗处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二铜包钢套入所述第二混合管内前,对所述第二铜包钢进行除锈、去毛边、除油和清洗处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二铜包钢套入所示第二混合管进行拉拔时,每次拉拔后均进行抽真空处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加压成型得到所述第一铜包钢和第一混合管时的压力均为550~600Mpa。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所述第一铜包钢和第一混合管烧结时的温度为1100~125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二铜包钢套入所述第二混合管前,将所述第二铜包钢连续拉拔至少三次,每次形变量控制于10%~20%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二铜包钢拉拔后并套入所述第二混合管内时,对其加热至700℃,并退火。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将所述第二铜包钢套入所述第二混合管内进行拉拔时,连续拉拔至少三次,每次形变量控制于10%~2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迪奥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科迪奥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46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