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严重污染河道的自然恢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33495.5 | 申请日: | 2019-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360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王震洪;陈骎;黄鹏华;宫晓鑫;刘啸宇;刘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64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严重 污染 河道 自然 恢复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严重污染河道的自然恢复方法,首先选择被严重污染和人工干扰河道的上游的轻污染河道作为参考,测定轻污染河道中多个急流、深潭和河滩的参数,获取轻污染河道的急流、渗潭和河滩的面积、周长、长、宽和坡降的比例关系参数。然后,根据这些参数对严重污染河道进行设计急流、深潭和河滩,在急流部分通过布设块石,增大水流的湍流过程,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同时保护洪水期冲刷河床;将原主槽断面扩大形成深潭,使污染物沉降、消化和生物降解;河滩改造成湿地,通过植被恢复,增加植物枝叶、根系吸收、挂淤、沉淀污染物的作用。通过在河流中恢复一系列急流‑深潭‑河滩系统,使污染水体流动经过这些系统时,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反应,使水体自净能力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严重污染河道的自然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挤占河道,使河道空间减小,水域缩窄,行洪排涝能力降低;而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的滞后,又致使大量污水进入河道,水质普遍恶化。同时,城市化也使地表径流量增加,洪涝灾害频发。为了抵御这些灾害,传统做法是加高加厚堤防护岸,修筑混凝土河床和浆砌石岸墙来加大河道过流能力并隔离污水渗透;有时还采取“裁弯取直”的办法疏浚河道,以增加河道的行洪能力。可是渠道化的河道造成了很多问题:河道的生态环境多样性丧失、生物的生存条件被破坏、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通道被阻断、大大削弱了河道生态自然修复功能等。因此,如何治理城市河道,使其既满足城市的防洪排涝、排污要求,又保护美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是现今工程设计人员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而且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我国城市、乡村河流人类干扰导致退化日益严重,陆地上污染物的大量排入,使大部分河流氮、磷、COD、BOD等污染物严重超标,诱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河流水体富营养化、河流黑臭、河流生物多样性下降、河流底泥垃圾化、河流自净能力和水体景观功能退化等。其中,河流黑臭是一个关键的河流环境问题,河流黑臭既是其他河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其他环境问题导致的结果,是一个难于治理的环境问题。解决河流黑臭是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针对河流黑臭的原因,国内外已开发了不少的治理黑臭的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生态法。物理方法主要是人工曝气、底泥疏浚、调水冲淤等。人工曝气如鼓风曝气带曝气、水面转刷、射流增氧、船载移动曝气等。底泥疏浚主要有干床开挖、船载或岸边抓斗清挖、水力冲挖等。调水冲淤是通过输入清水,把污染物冲走并稀释。化学方法主要是强化絮泥、化学氧化、化学沉淀等,如铁盐、铝盐、改性硅藻土等混凝剂、双氧化水等氧化剂、生石灰等沉淀剂。生物生态技术包括微生物强化技术、生物膜技术、植物净化技术等。根据国内外实践,上述任何单一的技术无法根本解决河流黑臭问题,而且很多技术成本很高,有的技术还会导致二次污染问题。因此,技术本身的可持续利用性不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严重污染河道的自然恢复方法,以解决现有河道工程存在的缺陷。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严重污染河道的自然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集被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同一气候区未污染河道的急流段、深潭段和河滩的面积、周长、长、宽和坡降的比例参数;
步骤2、根据步骤1采集的未污染河道的比例关系参数,等比例确定被污染河道的急流段、深潭段和河滩的面积、周长、长、宽和坡降参数,沿被污染河道中心线交替布置急流段和深潭段,在急流段和深潭段的两侧布置河滩;
步骤3、更改被污染河道主槽的横断面结构,使其满足行洪能力,并将被污染河道的硬质驳岸改造为生态型驳岸;
步骤4、在急流段底部设置石块,用于加剧水面翻滚波动,提升水体溶解氧含量;
步骤5、在深潭段的边沿或底部种植沉水植物固定河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34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