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致发光片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30233.3 | 申请日: | 2014-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6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兴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本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3/12 | 分类号: | H05B33/12;H01L27/32;H01L51/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11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致发光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涉及电致发光领域。电致发光片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首先,生产片状的基片,基片至少后方设有一电极层,所述电极层前方设有发光层;然后,将基片进行叠合,将至少十片所述基片前后依次叠合,叠合后相邻的基片之间为电致发光系统,叠合后进行固定,形成基片堆;再然后,进行切片,将基片堆进行切片,生成电致发光片。
该分案申请的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4年06月23日,申请号为:2014102834879,名称为:电致发光片及其电致发光显示器和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涉及电致发光领域。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英文electroluminescent),又可称电场发光,简称EL,是通过加在两电极的电压产生电场,被电场激发的电子碰击发光中心,而引致电子解级的跃进、变化、复合导致发光的一种物理现象。电致发光物料的例子包括掺杂了铜和银的硫化锌和蓝色钻石。目前电致发光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有机材料的应用。
电致发光板是以电致发光原理工作的。电致发光板是一种发光器件,简称冷光片、EL灯、EL发光片或EL冷光片,它由背面电极层、绝缘层、发光层、透明电极层和表面保护膜组成,利用发光材料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光的特性,将电能转换为光能。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的原理是:从阴极注入电子,从阳极注入空穴,被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层内传输。第一层的作用是传输空穴和阻挡电子,使得没有与空穴复合的电子不能进入正电极,第二层是电致发光层,被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层内传输,并在发光层内复合,从而激发发光层分子产生单态激子,单态激子辐射衰减而发光。
对于聚合物电致发光过程则解释为:在电场的作用下,将空穴和电子分别注入到共轭高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和最低空轨道(LUMO),于是就会产生正、负极子,极子在聚合物链段上转移,最后复合形成单态激子,单态激子辐射衰减而发光。
传统的技术是:在光洁的玻璃表面,镀上一层透明的氧化锡铟(ITO)作正极,第一层为空穴传输层,常用的材料是芳香双胺如TPD、TAD等;第二层是电子传输层,常用的材料是8-羟基喹啉铝(Alq3)、8-羟基喹啉锌(Znq2)等;第三层镁铝电极。对于有机小分子EL器件,每层的厚度为几十纳米,一般在高真空度(1×10-3Pa)蒸镀而成。而有机聚合物EL器件厚度比小分子稍厚,采用旋转涂铺法成膜。
电致发光显示器ELD适用平坦互相平行的电极和EL材料组成。顶层必须可以透光,使光能穿透。每一个交界,材料发光造成像素。
由以上信息可知。电致发光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和技术发展前景,但是现有的技术存在,生产工艺复杂、成本高、稳定性差等因素,造成难以大范围普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电致发光片生产工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致发光片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
首先,生产片状的基片,基片至少后方设有一电极层,所述电极层前方设有发光层;
然后,将基片进行叠合,将至少十片所述基片前后依次叠合,叠合后相邻的基片之间为电致发光系统,叠合后进行固定,形成基片堆;
再然后,进行切片,将基片堆进行切片,生成电致发光片。
基板由切割后的基片固定排列构成。
还可以包括一覆膜工艺,在电致发光片的至少一面附上透光膜。以进行保护或者实现其他光学性能,再或者实现一些电学性能。
通过上述生成工艺,可以在成本低、工艺要求低的情况下,快速生产电致发光片。
在生产片状的基片时,所述电极层可以为条状的电极排列成的电极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本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本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302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45微米以下易开口透明聚乙烯吹塑薄膜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土壤调理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