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RS530接口的H-MVIP总线同步传输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23545.1 | 申请日: | 2019-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3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发明(设计)人: | 隋丽春;梁仁龙;董晓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高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38 | 分类号: | G06F13/38;G06F1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张清彦 |
地址: | 51906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步传输 同步码 总线 缓存模块 时隙传输 接收端 读出 恢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RS530接口的H‑MVIP总线同步传输方法及系统,其在H‑MVIP的每帧的第一个时隙传输同步码,使得接收端对该同步码进行判断提取后实现H‑MVIP数据的定位,以从缓存模块按顺序读出后即恢复了H‑MVIP数据,以实现H‑MVIP在RS530接口中的同步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传输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基于RS530接口的H-MVIP总线同步传输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远程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很多的通讯应用成为可能,并刺激了通讯市场的大规模发展。目前。在现有的计算机系统中增加一条辅助的通讯总线已经成为计算机通讯设备技术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大容量的计算机远程通讯设备制造商而言,他们生产的大多数设备都有类似的通讯总线。典型的这类总线能够传送和交换NX64Kbps的低时延通讯业务,该业务用于实现单板与计算机之间的通讯,并独立于计算机的I/O总线和存储器总线。
E1 是复接等级中的基群,也称一次群。满足 PCM 30/32 帧结构。一条 E1 是2.048 Mb/s 的链路,帧长为 256 bit,分为TS0-TS31 共 32 个时隙,每个时隙为 8 bit,帧频为 8 kHz。在一帧码流中除含有 30 路信码外,还含有帧同步码、复帧同步码、信令码及告警等信息。E1 信道由 32 个时隙组成一个帧,16 个帧组成一个复帧。在一帧中,TS0主要用于传送帧定位信号、循环冗余校验和对端告警指示,TS16 主要传送随路信令、复帧定位信号和复帧对端告警指示,TS1~TS15 和 TS17~TS31 共 30 个时隙作为“净荷”传送话音或数据等信息。
而RS530串口协议,为应用于同异步传输模式,因而让E1数据同步传输操作为E1数据转RS530协议再恢复为E1数据的传输设备,因此,目前市面上有大量的E1转RS530的传输设备且均为成对使用,在RS530线路侧其按照设定的速率对E1帧直接进行透传,另一台设备将接收到的RS530数据恢复为E1数据,完成协议转换。其中RS530线路的同步是由E1固有传输协议实现,因此无法实现H-MVIP数据的同步传输。
常用H-MVIP数据的同步传输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在两台设备间有专用的物理通道连接用于传输同步信号。另一种为将数据打包成帧,增加包头校验管理等开销字节将同步信号插入到传输数据中,另一端通过提取数据流中的同步码信息实现数据同步,该方式即可以实现线路同步又确保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其中E1协议转换仪只能实现E1数据在RS530接口中同步传输,H-MVIP转E1需要另行开发或采用专用的E1成帧解帧芯片完成。采用物理通道传输同步信号受RS530接口协议限制,RS530接口协议中无该物理通道的定义因此无法实现。将H-MVIP打包成帧的方式需要增加额外的开销字节,无法满足同步传输时H-MVIP与RS530接口带宽一致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基于RS530接口的H-MVIP总线同步传输方法及系统,其通过每帧的第一个时隙传输同步码,同步码组与传输速率可进行动态调整,以实现RS530协议上的同步。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RS530接口的H-MVIP总线同步传输方法,包括:产生同步码并插入H-MVIP数据;将包含同步码的H-MVIP数据转换成RS530协议标准下的RS530传输数据;传输所述的RS530传输数据至接收端;以及所述的接收端将所述的RS53传输数据恢复为H-MVIP数据。
本发明提供一实施例,进一步将动态产生时钟频率发送至传送端与接收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于RS530接口的H-MVIP总线同步传输系统,包括:
传送端,用于产生同步码并插入H-MVIP数据,且将包含同步码的H-MVIP数据转换成RS530协议标准下的RS530传输数据并发送出;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高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高凌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35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