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电炉钢渣中铬污染风险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221898.8 | 申请日: | 2019-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6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操龙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0/02 | 分类号: | C04B20/02;C04B18/1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不锈钢渣 熔融 改质剂 电炉钢渣 尖晶石相 铬污染 富集 热焖 能耗 资源化利用 环境排放 降温处理 路基材料 速度冷却 钢渣 解毒 显热 渣罐 装入 水泥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电炉钢渣中铬污染风险的方法。将熔融的不锈钢渣装入渣罐,并同时加入改质剂,通过搅拌使改质剂与熔融的不锈钢渣均匀混合;然后以小于20℃/min的降温速度冷却至1300℃以下,实现铬向稳定的尖晶石相富集;最后进行钢渣热焖处理。本发明不锈钢渣解毒彻底,熔融的不锈钢渣与改质剂均匀混合后,并经过降温处理,可实现铬向稳定的尖晶石相富集,完全满足环境排放标准。处理过程能耗低,利用熔融不锈钢渣的显热,不需要外加能耗和设备,在处理成本上有较大优势。处理后的不锈钢渣可进一步资源化利用,热焖后的不锈钢渣可安全用于水泥、路基材料等产品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电炉钢渣中铬污染风险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保障。近年来,我国不锈钢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不锈钢生产大国。截止2017年,我国不锈钢产量达到2577吨。按照每吨钢大约产生0.25吨不锈钢渣来计算,目前每年的不锈钢渣产量接近600万吨。
在不锈钢冶炼过程中,由于吹氧脱碳,钢液中的铬会不可避免地被氧化而进入渣中。铬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如果在钢渣不能稳定存在,就会以离子状态迁移于自然环境中,并被氧化为剧毒性的六价铬。由于不锈钢渣中铬的含量较低,直接回收铬的经济价值不足。而铬又是一种危险性元素;因此,一般采用堆存或填埋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并没有有效解决铬污染问题,同时也限制了不锈钢渣的资源化利用。
在不锈钢渣无害化研究过程中,干法、湿法及水泥固化处理等手段都无法根本上改变钢渣中铬的赋存形式,且处理成本高,还会产生二次污染。
(1)干法还原:主要采用在含铬废渣中添加一定量的还原剂,在高温条件下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从而形成稳定的含铬化合物。
(2)湿法还原:含铬废渣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进行消解,使废渣中的铬大部分都转移到水溶液中,然后添加合适的还原剂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并以沉淀的形式析出,最后通过煅烧得到含铬的产品。
(3)固化封存处理:是利用稳定化物质来固定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形成稳定的晶格结构和化学键,将有害组分固定或包封在惰性固体基材中,从而降低危险废物的浸出风险。
(4)熔融还原:熔融还原法是利用还原剂(C、Si、Al)将不锈钢渣中的CrO或Cr2O3还原为金属铬,这样不仅可以回收有价金属,而且也降低了不锈钢渣中铬的危害。
发明专利CN106517834A公开了一种利用熔融高炉渣高温无害化处理不锈钢渣的方法,是将不锈钢渣加入到熔融的高炉渣内,通电加热并搅拌,水淬得到玻璃态渣,而重金属Cr被固定于玻璃态炉渣中。但该方法处理不锈钢渣,并未全部实现炉渣玻璃化,不仅能耗较高,而且依然存在铬污染风险。
发明内容
针对不锈钢渣存在铬污染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不锈钢渣铬溶出的处理方法,通过在熔融的不锈钢渣中加入改质剂,然后经过合适的降温方式处理,以较低的冷却速率降至1300℃以下,实现铬向稳定的尖晶石相富集,并促进尖晶石相结晶生长,由于尖晶石相结构非常稳定,能够有效的固定不锈钢渣中的铬,获得无铬危害的不锈钢渣。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降低电炉钢渣中铬污染风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熔融的不锈钢渣装入渣罐,并同时加入改质剂,通过搅拌使改质剂与熔融的不锈钢渣均匀混合;然后以小于20℃/min的降温速度冷却至1300℃以下,实现铬向稳定的尖晶石相富集;最后进行钢渣热焖处理。
按上述方案,所述改质剂为粉粹后的Al2O3、FeO、CaO或SiO2粉末;添加量占不锈钢渣质量百分比1-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18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