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光固化3D打印的树脂槽及三维打印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221363.0 | 申请日: | 2019-03-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6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 发明(设计)人: | 高翾;崔可建;周竞辉;顾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29C64/124 | 分类号: | B29C64/124;B29C64/255;B29C64/295;B33Y3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袁礼君;阚梓瑄 | 
| 地址: | 100095 北京市海淀区苏家***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光固化 打印 树脂 三维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光固化3D打印的树脂槽及三维打印装置。树脂槽包括槽体以及透明加热基板。透明加热基板设置于槽体的底部以形成用于容纳树脂的凹槽。其中,透明加热基板依次序包括透明层、加热层和封装层,加热层相比透明层更靠近凹槽且包括至少一层石墨烯,加载电压的石墨烯用以加热树脂,封装层用以保护石墨烯层。本发明的树脂槽的透明加热基板以面加热方式对树脂槽内树脂进行辐射加热,可显著降低槽内树脂粘度,提高3D打印制件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来说涉及光固化3D打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光固化3D打印的树脂槽及三维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新兴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凭借其独特制造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光固化3D打印技术具有成型速度快,打印精度高以及设备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珠宝制造、牙科修复、艺术设计等领域。在光固化3D打印的过程中,用于成型的树脂材料通常储存在树脂槽中,然后再被由树脂槽底部透过来的UV/可见光逐层辐照固化,层层叠加,最终形成复杂三维结构。为实现高质量、高效率3D打印,所用光敏树脂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便及时地、充分地填充到打印制品与树脂槽之间的层隙中。通常情况下,在树脂配制时加入活性稀释剂,可以很好地降低树脂粘度,提高流动性,但是稀释剂的加入或多或少会降低最终打印制件的性能,因此稀释剂的添加量受到了限制。而采用加热的方式降低树脂粘度,可以在增加树脂流动性的基础上不影响打印制件性能。
目前,现有技术中已经提供了树脂槽的加热方案,均起到了加热槽内树脂及改善流动性的作用。但现有技术中多采用将树脂槽的内壁升温的方式来加热,或者利用热风吹拂加热,存在加热效率低,树脂受热不均匀,以及容易损伤打印制件等缺点。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给热均匀且加热效率高的用于光固化3D打印的树脂槽。
本发明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安装上述树脂槽的三维打印机。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光固化3D打印的树脂槽,所述树脂槽包括槽体以及透明加热基板。透明加热基板设置于所述槽体的底部以形成用于容纳树脂的凹槽;其中,所述透明加热基板依次序包括透明层、加热层和封装层,所述加热层相比所述透明层更靠近所述凹槽且包括至少一层石墨烯,加载电压的所述石墨烯用以加热所述树脂,所述封装层用以保护所述石墨烯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还包括一中空底板,用于将所述透明加热基板固定在所述槽体的底部;
所述中空底板的中空孔的周缘设置有下沉部,用于支撑所述透明加热基板,所述下沉部的下沉高度等于所述透明加热基板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石墨烯的层数为1~10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石墨烯的层数为2~5层。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加热层的面电阻为200~5000Ω/□。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加热层的面电阻为1000~3000Ω/□。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加热层的面电阻为1500~2500Ω/□。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透明层由石英玻璃、硼砂玻璃、硼酸玻璃、硅酸盐玻璃或钠钙玻璃中的任意一种制成;或
所述透明层由聚酯类、聚醚类、聚酰胺类、聚烯烃类或共聚树脂类中的任意一种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未经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13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